2歲孩子喘息20 余天,在湖南當地醫療機構住院之後,無明顯好轉,家屬決定帶孩子來深圳治療。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兒科醫生詳細詢問病史,發現孩子喘息原因極有可能是支氣管異物。2月 14 日,孩子做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並成功取出異物(板栗碎塊)多塊。
吃板栗後導致支氣管異物,引發孩子喘息
醫生問診時,家屬回憶,孩子年前在嬉戲玩耍時獨自進食板栗,之後出現間斷喘息,進食後嗆咳癥狀,醫生聽後,高度懷疑支氣管異物,並建議做纖維支氣管鏡檢查。2月 14 日,在醫院麻科、呼吸科等多學科配合下,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做了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並成功取出異物(板栗碎塊)多塊。
醫院兒科醫生張文輝介紹,一般來講氣道異物,要及時處理不然有生命危險,這個孩子吃板栗時,通過嗆咳,把一部分板栗咳出來了,但另一部分往下深入,進入支氣管,所以孩子主氣管通暢了,但一側支氣管有異物,雖然能呼吸,但是不舒服,一直想咳出來,所以孩子持續喘息。
面對這麼小的孩子,取出異物有難度。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首例支氣管異物鉗取術標誌着醫院小兒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治上了一個新台階,也是醫院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重要體現。目前醫院兒內科已熟練掌握了兒童支氣管鏡術檢查和肺泡灌洗術、支氣管異物鉗取術,提高了呼吸系統的診治能力,對兒童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有明顯提升。
科普:什麼是呼吸道異物?
醫生介紹,呼吸道異物是耳鼻喉科常見的急重症,常發生於5歲以下的兒童,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牙齒髮育及咀嚼功能不完善,咽喉反射功能不健全,不易將堅果類等較硬的食物嚼碎,而且喜歡口含物,這在玩耍、嬉笑或哭吵時,易誤嗆異物。異物進入氣道內首先表現為劇烈地嗆咳,接着出現氣促、喉鳴、聲嘶、喘鳴、口唇黏膜及面色青紫。如異物較大且正好嵌頓於聲門下或主氣道時會出現面色發紺、不能呼吸、不能說話、不能咳嗽,漸漸出現意識喪失,甚至呼吸心跳驟停。
哪些物品容易導致氣道異物吸入?
植物性異物(堅果類果仁、果殼):花生、瓜子、核桃、板栗、蠶豆、黃豆;金屬異物:如硬幣、小型電池;膠凍狀食物:果凍等。
醫生提醒,如果發生異物卡喉,應迅速與醫院聯繫,同時立即對患者進行現場急救,記住我們搶救生命的黃金時間僅有4分鐘,首先清理患兒鼻腔及口腔的分泌物,不要盲目地用手摳喉嚨,因為在看不到異物的情況下盲目摳喉,異物容易越嵌越深。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自救。
海姆立克急救法如何操作?
“一歲以上兒童”
01操作者站立或跪立在患兒身後,雙臂環繞在其腰腹部;
02使患兒前傾位,頭略低,嘴張開(若可配合)。
03一手握拳,虎口貼在肚臍上方兩橫指,另一手包住拳頭;快速向內向上擠壓;
04持續幾次擠壓,直到氣管阻塞解除。
該操作手法簡稱為“剪刀+石頭+布”,剪刀:用於定位,肚臍上方兩橫指;石頭:一手握拳;布:另一手包住拳頭。方向:快速向內向上擠壓。
“一歲以下兒童”
01操作者取坐位或單膝跪地,將患兒面朝下置於前臂上,一隻手托住頭頸部,以膝蓋為支撐,保持頭低臀高位;用另一隻手掌根部向前下方叩擊患兒背部兩肩胛之間,每秒1次,拍打5次
02若異物未排出,一隻手固定患兒頭頸部,另一隻手協助將其小心翻轉至仰卧位,繼續保持患兒頭低臀高位,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放在患兒胸骨中下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向前下方衝擊5次,每秒1次。
03交替進行,直到異物排出或患兒無反應。
對於無意識病人的急救
讓患者平卧,清除患者口中分泌物後,急救者騎跨與患者的大腿部或跪於患者一側,相當於患者的肩胛骨水平,雙手兩掌重疊置於患者肚臍上方,胸骨下緣的位置,垂直向下,用掌根快速向前下方連續衝擊,動作應乾脆利索,可反覆進行。注意要檢查口腔,如異物被衝出,迅速用手指從口腔一側清除。呼吸道異物取出後應及時檢查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如果沒有反應,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呼吸道異物取出後應及時檢查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如果沒有反應,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采寫 南都記者李榕 通訊員王靜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