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笨手笨腳,問題出在媽媽這個舉動上,專家建議父母這樣做

孩子如果能考出優異的成績,確實在很多父母的心中佔據着最為重要的位置,但實際上,光讓孩子埋頭讀書還不夠,我們還要讓孩子學會獨立、學會生活自理等等。

這是因為,父母不可能一直陪在孩子的身邊,他們必須學會獨立地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夠獨立完成事情,才能從容應對未來。

案例1:慧慧已經3歲了,可她的動手能力卻比較差,每天早上起床想要自己穿衣服,可因為媽媽嫌女兒動作慢,每次都替她把衣服穿好。

在吃早餐的時候,慧慧拿起奶瓶想自己給碗里倒奶,可媽媽害怕女兒把牛奶灑落到餐桌上,就阻止了慧慧要想自己倒奶的念頭,還是由媽媽替她倒好奶。

早上準備出門上幼兒園時,媽媽看着女兒笨手笨腳地系鞋帶,由於害怕遲到,就着急着幫她把鞋帶系好。到現在孩子始終都沒有學會自己系鞋帶。

到了幼兒園,慧慧因為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就連鞋帶鬆了都還要老師幫她系鞋帶,為此,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經常笑話慧慧。

案例2:軍軍是一個快4歲的小男孩,他很喜歡自己吃飯,可媽媽在以前因為怕他掉飯粒及弄髒衣服,就總是喂他吃飯。軍軍剛開始很不願意,後來慢慢習慣了,到現在都已經上幼兒園了,還不肯自己吃飯了,媽媽不得已,每天總要追着喂他吃。

軍軍還特別喜歡玩玩具,他玩完玩具之後,總是喜歡把玩具裝進一個大紙箱里。媽媽害怕軍軍整理不好玩具,乾脆就自己幫他整理玩具,可軍軍卻不開心了。

在生活中,總有一些老母親在抱怨:“我家孩子真是笨手笨腳的,今天又幫倒忙了!洗碗的時候,打碎了碗;拖地的時候把花瓶碰倒了;洗一雙自己的襪子,也弄得地上到處都是水……我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幫孩子收拾殘局。”

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像案例中的慧慧一樣,做事情笨手笨腳,不是這件事沒做好,就是那件事沒做好,要不就是做事情拖泥帶水的,讓人等得着急,有時還會因為毛手毛腳磕傷了自己。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大都是忍不住要上前幫忙或收拾殘局,幫孩子做本應是他們自己要做好的事情。

但長此以往,弊端就逐漸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了,生活自理能力變得越來越差了。

這導致不少父母感到很納悶:怎麼別人家的孩子手腳就那麼利落,而自己家的孩子做事就笨手笨腳呢!

01 孩子變得笨手笨腳,和媽媽的這一舉動有關

孩子之所以變得笨手笨腳的,歸根到底,還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的這一舉動——“太勤快”造成的。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凡事都要自己來,因為他們想嘗試,想用行動來向父母表達自己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同時也渴望幫助他人並得到肯定。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他們勇於嘗試新事物的表現,正是他們學習新事物、熟悉周圍環境、掌握新技能的開始。

但我們還要看到另外一點,和成年人相比,孩子思維發育還不成熟,生活經驗和實際能力不足,他們難以預見一些可能存在的危險;再加上孩子尚在生長發育階段,又缺乏相應的訓練,所以有時確實會把事情“搞砸了”,這在父母的眼裡,很自然會被視為“闖禍”。

此外,出於對孩子的各種舔犢之情,比如擔心孩子做事出差錯而打擊了孩子,或擔心造成事後收拾“殘局”的更大麻煩,不少父母寧願包辦代替,卻沒有從培養孩子能力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長期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孩子從此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02 “懶爸爸”“懶媽媽”更利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在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上,父母過於“勤快”並不是一件好事情,有時當一回“懶爸爸”“懶媽媽”,反而更利於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這種所謂的“懶”字,核心要素在於“放手”。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相信和鼓勵孩子能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看到孩子笨手笨腳地整理內務時,我們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嘴,不輕易出手幫助,不輕易對孩子嘮叨,但可以教給孩子一些做事技巧和方法,幫孩子提高做事的能力。

“懶爸爸”“懶媽媽”們的不插手、不嘮叨,往往能給孩子更大的自由空間,促使他們主動去探索,去嘗試。

結語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家長儘可能地不要幫助和干擾孩子,可以在一旁觀察。

如果發現僅憑孩子自己一個人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家長這時候適當地幫助一下。

總的原則是:孩子越是笨手笨腳地做事,我們就越是要給他們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讓他們在不斷地嘗試中培養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