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必定是帶有痛苦和撕裂的,它是一個艱難抗爭的過程

本書由著名的榮格承繼者瑪麗-路薏絲·馮·法蘭茲博士於1959-1960年在蘇黎世榮格學院的冬季講座精編而成。

永恆少年,典出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他來自古希臘母性崇拜儀式,也是被母親的疼愛所深深包覆而無法完成個體化歷程、長大成熟的孩子。作者相信永恆少年現象將日益普遍。

作品深入分析了膾炙人口的《小王子》與《無空間王國》當中 “永恆少年”的問題;深入解讀“永恆少年”的心理與人生困境,並提出建議;同時附《小王子》的原書插圖,結合文本與圖像分析,展現榮格派分析技巧的多樣面貌。

精彩書摘:

永恆少年必須學習應付他不喜歡的工作,而不是只做那些有着極大熱誠的工作,因為去做有熱誠的工作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即便是被認為懶散的原始人都能做到,因為一旦人們熱誠投人某事,甚至可以到精疲力竭的地步。我不會將那樣的事物視為工作,那不過就是心被工作歡慶給帶走了的表現。治癒永恆少年的工作是那種他必須要在陰沉的早上將自己踢出被窩,同時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的無聊事一一必須通過絕對的意志力而為之。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起初總會是個永恆少年,但是他們還能更進一步,這是與情感判斷有關的問題。如果一個男人停止成為永恆少年後,就停止成為藝術家,那麼他從來也就不是個真正的藝術家。

個體化歷程本是個體所依附的內在成長曆程;個體無法從中逃離。如果個體對之說不並拒絕接受它,那麼,既然你不在其中,它就會以與你作對的方式生長。接着,你的內在成長就會殺了你。如果你拒絕成長,成長就會殺了你,這意味着假若此人是全然幼稚的,同時也不具其他可能性,自然就不會有太多的事發生。但是假若此人內在有着較大的人格可能性——也就是成長的可能性——那麼就會出現心理的混亂。

我們從童年就帶在身上的最大難題,就是我們背在背上的大袋假象,一路背進成年期,成長微妙之處就在於放棄特定的假象,但是卻不變得憤世嫉俗。

永恆少年通常傾向於避開與踏實感的當下接觸。他並沒有進入在下的天堂,這是他看輕的部分,同時也看輕生命本能的落實。

“永恆少年”是榮格理論中重要、常見的原型,表現為孩童青少年的理想化樣貌,青春不老、活力十足、精靈古怪、放蕩不羈,讓人又愛又恨;創意無限、敢愛敢恨、勇住直前、歷險挑釁,叫人既妒且懼。

“你做什麼工作不重要,重點在於有這麼一次你是全心全意帶着意識做某件事,不管什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