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最需要的4種育兒思維

底層思維決定信念,信念‬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結果。

我自己接觸和處理的大量案例表明,家長有什麼樣的思維邏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育兒效果。而其中表現出來最多也是最失敗的思維模式就是:

1.“應該”。

好好讀書就是你應該做的事;感恩父母就是你應該具有的德行……孩子做任何事情,做好了就是“應該”,做不好就是“不應該”。“應該”成為了判斷孩子好壞的重要標準。

2.“為了你好”。

“我這樣做還不是為了你好嗎?”“我起早貪黑都是為了你!”“打你罵你那都是為了你!”……

在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萬能理由下,所以父母做什麼都是對的,如果錯了就參照上一條。

3.“線性思維”。

“這次成績差就是因為你的學習態度有問題。”“花這麼多錢給你補課怎麼沒有一點效果?”“上次跟你說得那麼清楚為什麼還是做不好?”……

所有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都進行簡單的線性歸因。忽視事情的系統性因素,甚至忽略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把所有問題都怪罪到孩子身上。如果遇到辯論不過,就來“別人為什麼可以,你就不行”,一劍封喉。

4.“固定性思維”。

“我還不知道你,別想在我面前演戲。”“我們家這個孩子啊,一到大考就不行。”“是不是又躲在房間玩遊戲?”

類似的一句話用一輩子,總是覺得自己最了解孩子。可事實也許恰恰相反,最不懂孩子的反而是父母。

每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

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給夥伴們推薦3種積極的育兒思維,或許能讓一些焦慮的家長一些啟示。

1.長線思維。

育兒是一種長期投資,不‬建議‬過多‬的計較‬短期‬的回報‬。

所以,從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起,至少有兩個問題需要花點時間認真思考:一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二是,我們想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這兩個問題不想好,就相當於沒有目標的瞎折騰,甚至很多家長說自己也愛學習,但還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你連自己所說的“養育好”究竟是個什麼都模糊不清,你越愛學習也只能把孩子當“小白鼠”養,做着各種各樣的實驗而已,痛苦的只能是孩子。

要培養孩子一種好習慣,或者一種好品格,得要有足夠的耐心,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就拿自律來說,它是所有品格中唯一能讓其它優勢品格變得更強的品格,哪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自律。可是,除了孩子天生的性格優勢之外,後天的培養是需要父母極大的耐心。

首先,父母得從小認真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其性格與情緒反應模式。

其次,慢慢地培養孩子的時間價值感與管理方法。

再次,要不斷地幫助孩子分清楚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放在什麼位置。

最後,當孩子遇到選擇困難或做不出正確選擇的時候,家長能夠提供一些可供孩子參考的選擇方法。

而不是簡單地說教,告訴孩子你要自律。或者是最令孩子反感的簡單比較,你看誰誰多自律。

同時,家長還得要有一些問題反覆出現,屢教不改的思想準備。甚至最經常出現的小學特別自律,到了中學就無法無天了。這一方面是孩子某些認知與能力還沒有跟上,需要不斷地訓練;另一方面,孩子處於不同發展階段,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這都是正常現象,家長一定要有平靜的面對,合理的處理。

孩子的成長發展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一時之事。他們有各種可能性,不是只有一種答案。父母要盡量避免過早地給自己貼標籤或下定義。

我接到一位高一的孩子,父母認為沒救了,除了玩手機遊戲,真的是天王老子都敢幹,跟自己爸爸對打,一年不與父母說話。送到我這裡,用父母的話說“死馬當活馬醫”。

可是,半個月的交流之後,回到學校就像換了一個人。孩子爸爸問到底用了什麼魔法[捂臉]我說放心,什麼魔法也沒有用。只是耐心地與孩子交流想法,然後跟孩子分享了一下大腦的運作規律,當一個沉迷於某樣東西的時候,是哪個大腦在起關鍵作用。所以,一個孩子執着於幹什麼並不是孩子本身怎麼樣,而是自己沒有應對這種事情的能力與方法。之後,我們海闊天空,做各種交流與暢想,僅此而已。我們唯一沒有聊到的話題就是手機遊戲。

教育孩子沒有捷徑

2.系統思維。

沒有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靠單一因素來完成的,其離不開家庭、學校、社區、社會和自己等等系統,而每個系統的因素又很多元。所以,要想養育好孩子,就得好好利用系統的力量。很多時候,當你感覺到一個人無能為力的時候,就回到系統中來,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多大名氣。

養育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也不是爸爸一個人的事,更不是爺爺奶奶的事,而是一個核心家庭的重要事情。

我們知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喪偶式”育兒家庭。就是夫妻雙方,很多時候爸爸像潛水艇,十天半個月難得露臉一次,即使出現也不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長,沒有花時間和精力去陪伴。而媽媽呢,像一架直升機,無時無刻不在孩子的頭頂盤旋。這樣的話,在養育孩子方面,這個家庭已經失去一半的功能與資源,很容易出問題。所以,我們提倡系統養育,就是核心家庭成員都要參與進來,不能一方缺失,一方過度參與。

不管家庭有什麼樣的養育目標,但讓孩子成長為身心健康、積極陽光的合格的人,這是根本。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我們的孩子也許成為不了科學家、企業家、文學家等等,但他們一定會為人兄弟姐妹,為人朋友同事,為人父母親戚……所以,他們不只是要有成績,還要有與人相處的能力、情緒調節的能力、面對困難的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豐富生命的能力等等。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父母要盡量支持孩子去接觸不同的事物與世界,去利用社區與學校、社團等資源。

其實,現在很多地方條件越來越好,校園教育也更加靈活多元。家長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勇敢地探索、發現和感知,允許孩子去經驗自己的創造與感悟。

我們不只是為了培養學霸

3.成長型思維。

在日常教育中,家長們越是擁有成長性思維習慣,孩子就越開放、越靈活。

成長型思維理論的創始人之一Dweck教授,她就在實驗中發現,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面對困難和挑戰,他們更享受過程,更願意嘗試,更樂於付出努力,更容易做出改變。而且,他們的大腦更加的活躍,會像肌肉一樣得到鍛煉,從而變得更加聰明。

但是,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後天更加趨向成長型思維呢?這就需要來自家長的智慧。

比如,當發現孩子經常說“這個太難了”、“那個太難了”等畏難情緒表達的時候,父母可以說,“這個的確不太容易,我們一起再試試”。遇到孩子說,“我太聰明了,居然又得了100分”。家長可以說:是的,我的孩子真聰明。不過媽媽還注意到,你比以前更加的努力。

又比如,一個小女孩,看到前面有一條蛇的玩具,害怕過來。大家都在鼓勵女孩不要怕,勇敢一點,這只是一個玩具,過來吧!小女孩最終還是戰戰兢兢的過來了。家長最合適的話語是,“寶貝,媽媽剛才注意到你非常害怕,不過你還是帶着害怕過來了,媽媽為你驕傲!”

再比如,有一次一位小男孩由媽媽帶着來到我的辦公室,然後指着我們的一幅圖說,這個畫的真難看。媽媽立刻解釋,這幅畫怎麼好看。我對孩子說,是的,也許的確不是很好看。但這位同學畫的很認真,老師覺得它值得掛在這裡。如果,你願意畫出自己的作品,老師也會掛出來哦。孩子緊張的身體立刻就放鬆了。

給孩子舞台與機會,讓他們自己去創造

4.園丁的思維。

著名育兒專家高普尼克教授有一本著作叫《園丁與木匠》。她在作品中描述,木匠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手中的材料,總想按自己的設計與構想,通過劈、鋸、刨、銼等等工序,打造出自己“完美的孩子”。

而園丁卻是另外的方法。他們精心的照料,施肥、澆水、除草、鬆土等等一樣不少。同時,他們也有自己的設計與構想,當發現花草長得不太好時,會給它修葺、整枝、支架等等,以幫助它更好地生長。

所以,木匠和園丁都有自己的目標,不同的是木匠只有“要求”,只想打造自己的“作品”。而園丁是在培養“生命”,他們也有要求,但更會照料和支持。

生命不僅有可能,還有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