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孩子秉性是天生的,後天教育影響不大。你認為呢?

不同意此觀點。我們先看看祖先是怎樣說的,《三字經》開篇即“⼈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說明人的天生秉性都差不多,但環境、習慣對人的影響巨大,若沒有很好的教育,好秉性的人也會有所變化。


環境對人的影響,《三字經》內容也有描述“昔孟⺟,擇鄰處,⼦不學,斷機杼。”孟母三遷,為的啥?就因為周圍鄰居、環境不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所以,一個人的健康成長,離不開環境的影響。


再說個身邊的例子。25年前,某夫妻倆領養了個男嬰,男孩性格乖順,長相俊美,智商相當可以,讀書能力不錯(我只能認為天生的讀書能力)。在小學期間,一直是年級第一。如果不出意外,順利發展的話,上個好大學,應該不成問題。


可是,孩子媽媽常年玩麻將,一天至少玩兩趟。孩子的早飯從不做,因為玩麻將太累,無法早起。男孩從上小學開始,早飯都是自己在校門口攤邊解決,每天上學前,茶几上媽媽放好了早餐的錢。小學就在距離小區不到300米的距離,這樣的生活模式,貌似沒有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因為沒有顯現的問題,家長只看成績,覺得不錯。


上了初中,學校遠了,男孩每天來回步行上下學。上學路上,經過網吧,手裡有媽媽給的早餐錢,慢慢地,男孩有了機會去網吧玩,有時候攢幾天的飯錢,可以泡一天網吧。而媽媽卻渾然不知,她太忙於玩麻將,沒有心思理孩子的事兒。也不去督促、也不去過問、也不主動與老師溝通。


突然有一天,男孩說不願意上學了,因為趕不上功課,學習難度增加,功課重且累。一家人愕然,也請我做說服工作,可一切枉然,八頭牛都拉不回去了。並且因此,性格也變得乖張,戾氣十足、難以溝通。


爸爸媽媽沒有對孩子教育的精心付出,就有可能面臨孩子提早輟學的苦,而這個苦,有時候真就是苦到骨髓的。


雖然說,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但對於孩子教育而言,後天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為什麼炒學區房?就是因為在師資雄厚的知名學校,可能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當然,現在提倡公平就學,各個學校也在師資等方面,進行合理調配,以體現教育公平。


但對於家庭教育而言,“孟母三遷”的啟示,應該是每個家長要考慮的,如何營造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家庭環境,是家長們時時要警示自己的。


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正能量的家庭中,成長為有教養、有理想、積極樂觀的人,讓他在人之初,就做尊重別人,並有尊嚴的人。


至於讀書成績,家長可能很花心思去教育、去培養,有的孩子成績仍然差強人意,但他的教養、他的樂觀積極,也會讓他即能尊重別人,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他在哪裡,都是發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