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三流”父母會說沒關係,“一流”父母這樣做

在紀錄片《幼兒園》中,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展現出了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孤立、排斥、哭鬧、爭吵。

從這部片子中,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世界並沒有那麼單純美好,他們的“故事”與“事故”來得更加直接,“欺負”與“被欺負”是很多孩子的日常。

兒童社交心理學家邁克爾湯普森也認為:2歲半的孩子,就已經會利用身體優勢來嚇唬比自己小的孩子了,而孩子4歲左右,就會組成聯盟,找出承受力弱的孩子,嘲笑他是“愛哭鬼”、“尿床精”。

所以,在幼兒園、校園中,那些我們無法時刻照顧孩子的地方,時時刻刻都可能發生校園霸凌事件,而如何應對校園霸凌、防止孩子被欺負,是每位家長都應該掌握的必修課。

孩子被欺負,“三流”父母會說沒關係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強調禮貌待人、不要惹事,即便孩子在外面吃虧、被欺負,當對方道歉時,也會立即替孩子回答“沒關係”。

殊不知,親子關係就在一次次的“沒關係”中,被推得越來越遠,孩子也因為一次次的“沒關係”,失去了人際交往的邊界感,變得懦弱、膽小,乃至於養成討好型人格。

閨蜜小莉為人老實,有次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鬧矛盾,被推搡了幾下,放學回家委屈巴巴告訴了她。

結果小莉只是不痛不癢地說了“沒關係”,安慰孩子說“小朋友們鬧矛盾很正常,別放在心上,以後要和小夥伴們好好相處”。

可想而知,小傢伙對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滿意,後來孩子屢次三番被欺負,膽小的他不敢還手,直到有天哭鬧着不肯上學,小莉這才發現孩子遭遇了校園欺凌。

事實上,當小朋友受欺負時,如果父母一味地教孩子沒有原則地去原諒,很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即便再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也不會告訴家長,久而久之,難免造成心理創傷,留下陰影。

孩子被欺負,“二流”父母會教打回去

很多家長在教孩子時,都會說“我們不惹事,但真被惹了,也不怕事”。

於是當孩子被欺負時,就會教他狠狠地打回去,一旦孩子表示抗拒、反感,家長還會對其呵斥,覺得自家孩子太“慫”,頗有些“恨鐵不成鋼”。

然而,當遇到衝突時,我們真應該教孩子打回去嗎?

有心理學家曾專門做過實驗,他們追蹤記錄了2583次孩子們出現摩擦後的處理方式,總結孩子們面臨欺負時,所做出的的不同反應,以及造成的不同後果。

結果顯示,高達80%的孩子在受欺負時,會退縮哭泣不會反抗,緊接着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欺負,20%的孩子被欺負時會還擊,還擊成功後幾乎不會再受到欺負,而還擊失敗的話,則會受到更嚴重、更頻繁的欺負。

其實,很多孩子之所以被欺負,恰恰是因為其具備某些“容易受欺負”的潛質,有些孩子天生性格溫和,根本無法打回去,家長一味地要求“以暴制暴”,只會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

還有些孩子習慣了“打回去”,會對衝突格外敏感,在與人進行人際交往時,也會習慣於以暴力解決問題,反而帶來更嚴重的問題。

“一流”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保護自己

央視主持人王小騫曾分享女兒“早早”在幼兒園被咬傷的經歷,她的做法就很有借鑒意義。

當時正是午休時間,小朋友們都在午睡,早早被同學咬傷,但並沒有哭,也沒有告訴老師。

因為她認為,對方是在和自己玩耍,哭聲會把小朋友們吵醒,告訴老師是在告狀。

聽到女兒的想法後,王小騫既心疼她的遭遇,又感慨她的善良,溫柔地說道:如果再遇到類似情況,要第一時間把她推開,並且馬上告訴老師。

作為一名媽媽,王小騫並沒有教女兒“以暴制暴”,也沒有忽視女兒受到的傷害,而是教她如何保護好自己。

確實,當孩子受到欺負時,最重要的不是如何還擊,而是如何合理地保護好自身安全。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比如告訴孩子,當受到欺負時,要第一時間表達自身的抗拒,一切以保護好自身為前提,如果對方糾纏不休的話,還可以找準時機逃跑,立即尋求老師、家長的幫助。

歪媽結語:

蔡康永曾說過:“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但相比還擊的力量,更要傳遞給孩子還擊的智慧。”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我們與其替娃說“沒關係”、教他“打回去”,不如讓孩子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預防永遠比補救更重要。

今日話題:如果你家孩子受欺負,你會怎樣處理?

我是@歪媽,家有萌寶一枚,專註於孕期、育兒方面的知識研究,更多的乾貨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