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男孩不要靠吼,而是靠摸清養育男孩的規律

英國一位作家說過:“一個男孩比十二個女孩增添的麻煩還多。”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發現,男孩更好動一些,而女孩更加安靜一些。

作為男孩的媽媽,我對此深有體會,每每看到他在外面瘋跑或者把家裡弄得亂糟糟的,心裡就一肚子火,想着為什麼他們有使不完的精力,永遠不知道疲倦為何物。

或許是傳統認知的影響,我們對男孩的養育往往比女孩嚴苛,總是會用嚴厲的語言制止他的行為,擔心他們受傷,可是你會發現,即便你說很多遍,他們好像都置若罔聞,而且還哪裡危險就往哪闖,這讓許多養育男孩的父母都很焦慮,甚至有時候會懷疑自己家小孩的行為正常嗎?

在讀完這本《野性養育:從男孩到男子漢的養成之路》,我才明白,傳統的養育方式,只不過在馴服男孩,正確的養育方式,是應該激發其天然野性。

話說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小朋友看到書上面的男孩就特別有興趣:媽媽,這個哥哥身上怎麼五顏六色的,好好玩啊,這什麼書啊?

我笑着說:這是一本關於如何了解你的書,我希望你能和這個小哥哥一樣自在的玩鬧、做你想做的。

小朋友歪着腦袋似懂非懂。

這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心理諮詢師,她們有着大量的養育男孩的諮詢案例經驗,同時自己也養育多個男孩,所以書中的很多內容都直擊父母的痛點,並且給出的建議也很具有實操性。當然更為難得時,兩位媽媽充分考慮到養育孩子的複雜性,沒有給出絕對清晰的操作方式,而是搭建一個框架,讓父母結合孩子的特點靈活去運用,要知道養育孩子的過程並不是照着模子去塑造,而是引導、教養天性的過程。

在內容上,書中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陪他一起走過成長的五個階段”。


作者以生長發育的角度將男孩從被孕育到成長為男人的過程分為5個階段——探索者(2-4歲)、愛人者(5-8歲)、獨立者(9-12歲)、徘徊者(13歲-17歲)、戰鬥者(18-22歲),耐心的解讀每個階段男孩的成長特點和需求點,並且給出一些實用的建議,幫助父母更好地和孩子互動。

父母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年齡選擇對應的章節,當然我更建議從頭開始看起,因為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子過去叛逆的行為其實是有出處的,而且對於男孩而言,並不是它過渡到下一階段,上一階段的需求就會消失,相反,他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通過了解前面的階段,能更好地幫助父母找到孩子需求上的缺失並及時彌補。並且作者也說了,對於每個發展階段定下的年齡範圍,其實也只是一個寬泛的參數。

我家男孩目前處於探索者階段,這個階段的男孩的特點就是停不下來,對什麼都好奇,特別活躍,而且行為具有攻擊性,比如要睡覺的時候總是要先哭鬧一番。當然他們還有一定的自主性,總想“我自己來,我可以”,比如今天小朋友自己敲雞蛋,即便雞蛋液噴在臉上了,也依舊想自己來操作。

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需要有明確的界限、開闊的空間、一慣性和理解。因為他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力也難以集中,所以對於養育這個階段的男孩的父母來說,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應該明確指令,不要讓其困惑,比如“你可以玩5分鐘”而不是說“你可以玩一會”。還有為了讓他們釋放精力,多帶他們去戶外運動,當然也別吝嗇你的讚許,當孩子完成一個小目標,及時給予正向的讚美。

另外還有特別注意的是,在管教孩子過程中,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就直接越過原因直接給孩子一個結果,這不利於孩子理解因果關聯性,也讓孩子認為父母太多有專治了,比如你沒收了孩子的玩具,可以和孩子解釋到:因為你今天玩玩具的時候亂扔了,沒有好好愛惜,所以今天玩具不能玩了,要沒收了。長此以往,孩子自然很容易理解你這樣做的原因了。

在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的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收穫就是我們能有更大的包容心,以往可能聽到孩子說:這是我的,不能碰。心中總會覺得這個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啊,現在來看,這只不過是孩子在明確界限。在遇到孩子每天都有自己的一套固定的穿衣服流程,必須先穿襪子再穿褲子時,也不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麼固執啊,因為知道這是孩子在建立自己的秩序感和穩定性。

書中很細緻了列舉了每個階段孩子的特點,以及相對於階段的一些實用的養育建議,父母可以根據這些適當地調整和男孩的相處模式以及教養方式,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了解孩子的特點,父母應充分給予其理解和尊重,而不是以“為他好”來將其置於與年齡不符的框架之中。


第二部分,“他在想什麼:關於男孩的智力”。

作者從男孩的大腦和身體構造出發,讓我們了解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正確地對待男孩行為。


比如為什麼女孩更容易安靜下來呢,原來女性的大腦會分泌更多的血清素,而這與衝動控制是直接相關的,並且女孩大腦中負責高級認知的腦區會更早發育,因此與男孩相比,女孩做出衝動的行為往往會更少。

還有很多人都說男孩的空間思維好,女孩的語言能力強,其實這也與大腦的發育有關。

另外在學習上,大多數男孩是動覺型學習者,所以更愛動手操作。

總的來說,男孩們更傾向於:

  • 理解空間感而不是關聯性
  • 感知物體而不是面孔
  • 行為導向而不注重過程

針對男孩這些獨有的特性,作者也給出了幾個建議:

1、不要用言語或情緒來淹沒他,因為他無法快速處理單詞和情緒,所以和其溝通時,語言要言簡意賅。

2、當孩子行為不當時,提倡讓其體驗“身體後果”,而不是一味地去包庇或營救。可以列一份勞動清單,便於使用。

3、在孩子承擔自然後果後,不要再一味地說教或者羞辱“我早告訴過你了,你不聽,現在好了吧”,試着讓體驗來教導他。

4、促進注重的動覺學習,因為孩子是動覺型學習者,我們可以在家放滿樂高、拼圖、軌道等玩具,讓其有足夠的空間來舒展身體和鍛煉空間思維

俗話說,對症下藥,才能藥到病除。養育男孩也一樣,了解和欣賞男孩的大腦,是把男孩培養好的重要基礎,同時他也能為父母解讀“他在想什麼”這一問題提供另一個角度的答案。


第三部分,“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

作者在這一章節則強調男孩情緒、精神和道德方面的發展,明白和其正確相處的方式。

很多時候,父母總覺得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就夠了,但其實更為重要的是,滋養孩子的心靈。對於男孩而言,如果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照顧,他們就會在自我中心和不成熟的荒蕪之地徘徊,而無法進入真正具有男子氣概的應許之地,他們也需要人來引導他們的心靈發展。

心理學上認為生而為人,我們有兩個基本的訴求,第一活出自我,第二在人際關係中被對方看見。

想要好好地愛一個男孩,首先就要學會“看見”他,《小王子》里寫到:只有用心的觀察,才能看得真切,最根本的東西,用眼睛看不到的。

通過大量的聆聽、耐心和體貼關懷來關注他們生活中的平凡細節,讓父母可以了解到男孩身上獨一無二的品質,以及他的優勢和劣勢,這能更好的有助於父母根據他獨有的個性來幫他規劃生活,引導他走上應走的生命道路。

第二,時刻關注男孩的內心世界,通過4P(陪伴、堅持、耐心、時機)的方法來和男孩進行建設性的交流。

在這些方法中,最後一個時機會被很多父母所忽視,作者說到養育孩子就像學習排舞一樣,需要找準時機切入,比如入睡前,男孩通常比較脆弱,情感防線也比較低,因此這是和他們互動的好機會。

另外在孩子放學後,一般這個時候如果孩子比較煩躁,就不適合去溝通互動,這個時刻你需要充分尊重他。

第三用親昵的肢體動作表達愛。不管處於哪個階段的男孩,他們都需要你用口頭語言來表達肯定,也需要你用肢體接觸來獲得認可。

第四,必須向男孩傳達五個啟蒙基本真理——生活不易、你終會死去、你沒那麼重要、你無法掌控事情的結果、你的生活不只是為自己。讓男孩意識到生活不僅僅是關於他自己的,當他融入比自己更大的世界時,他才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當然這個過程中,肯定會伴隨着掙扎與痛苦,這些事情會向老男孩揭示如何考驗自己的能力,並且給予他更深刻的自我認識,讓其加強和精神核心的聯繫。

除了上述三部分的講述,書中在附錄部分還討論了一些在養育男孩過程中遇到的熱門問題,比如體罰和管教、性和關係、金錢、情感素養等,這部分作者直觀了給出了建議和方法,讓我們用全新的叫來來看待和解讀這些行為。


在從傻裡傻氣地搗蛋鬼,到堅韌成熟的男子漢之旅中,男孩註定要成為戰鬥者,只不過並不是每個男孩都能做好準備,這本《野性養育:從男孩到男子漢的養成之路》提供了專屬男孩的養育方法——野性養育,幫助父母發現男孩獨一無二的品質,尊重其成長規律,給出正確的指引,帶着智慧、愛心和自信陪伴他們穿越男孩時代的荒野,進入真正男子氣概的應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