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篇:最好的父母,要學會批評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中,“嚴師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教育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很多父母都覺得“慈母多敗兒”,對孩子的要求都非常嚴格,雖然不會像以前一樣,動不動就“家法伺候”,但語言上對孩子的批評卻是屢見不鮮。

那麼,對孩子要求嚴格,就等同於經常批評孩子嗎?

答案是否定的,其實很多父母,都混淆了嚴格要求和隨意批評的概念,對孩子嚴格要求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注意,隨意的批評並不是嚴格要求。

正確地批評孩子也是一門學問,只有學會批評孩子的父母,才能成為好的父母。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一說,父母應該怎樣去批評孩子。

01 批評,不等於大吼大叫

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壓力與日俱增,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也更加急迫,於是,批評式教育愈演愈烈。

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火冒三丈,對着孩子一頓河東獅吼,將孩子批評得體無完膚,似乎嗓門有多大,批評的效果就有多好。每次批評完孩子,總覺得自己血壓升高,心臟都有點承受不了。

可是,這樣的批評方式是否起到了預想的效果呢?同樣的錯誤,下一次,孩子是不是就一定不會犯了?

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父母都很清楚,就像下面這個例子中的小雨一樣,她在父母大吼大叫的批評中失去了信心和自我,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氣。

大吼大叫式批評其實在傷害孩子

小雨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學習成績也非常好,性格活潑開朗。可是近幾次考試,小雨的成績有點下滑,她的媽媽非常着急。

於是,經常說:“你每天去學校都幹嘛了,考這麼點分你對得起誰?”每當這時候,小雨總是低着頭不說話,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期末考試,小雨因為壓力過大,成績落後了很多。

小雨媽媽看到成績後,積壓在心底的火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扯着嗓子喊道:“你怎麼這麼笨?到底是遺傳了誰啊?就你現在這點分數,還能指望你什麼,你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小雨看到媽媽發這麼大火,非常害怕,她本來想和媽媽解釋一下學習成績下滑的原因,但始終沒有說出口。但從此以後,小雨不愛說話,學習成績也一直下滑,面對媽媽每次的吼叫,小雨也只是一句話也不說。

半年之後,小雨媽媽覺得小雨好像有點不對勁,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小雨已經患上了自閉症

也許很多父母都像小雨媽媽一樣,覺得只有對孩子大吼大叫,才能起到批評的作用,孩子才能長記性,才能改正。

其實,這種吼叫式的批評只能刺傷孩子的心靈,有些孩子可能會因此喪失自信和自尊,長此以往,內心的壓抑無法排解,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那可能就是害人害己。

作為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避免傷害到孩子。

我們要冷靜對待孩子的錯誤,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

就像小雨的媽媽,小雨成績下滑的事情真的就有她說得那麼嚴重嗎?一次沒考好,小雨以後就沒有出息了嗎?當然不是,小雨媽媽只是一時心急,說出了那樣的話。

如果她能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強迫自己先不要發火,等情緒冷靜下來的時候,就會發現,可能這件事情並沒有一開始想象中的那麼糟糕,那麼,再和孩子說的時候,可能就會又不一樣的結果。

我們也要放低自己的姿態,其實我們和孩子是平等的。

我們對孩子吼叫的時候,無形中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不容孩子有半點質疑,其實,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你一遍遍的吼叫中,孩子的內心也被你吼掉了,孩子不會和你敞開心扉,你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麼。

如果你能放低姿態,讓自己和孩子成為平等的朋友,輕聲細語地和孩子說這個問題,孩子會將自己內心的想法全部說出來,這樣可就更利於你教育孩子了。

批評,不是大吼大叫,不是情緒的發泄口,我們要懂得尊重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平等地交流。

02 批評,也要分場合

曾經有一位媽媽在學校的樓道里當著很多同學的面批評自己的孩子,那名初中生不顧一切,縱身從樓上跳了下去。

有人說是這個孩子的心靈太脆弱了,被自己的媽媽說兩句也沒什麼,不至於跳樓吧。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這位媽媽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狠狠批評孩子真的做得對嗎?

如果我們能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14歲左右正是孩子的青春期,自尊心非常強,不分場合的批評,很可能就將孩子推向深淵。

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是很正常的,但過於衝動,不分場合的批評,說話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就得到了相反的結果,不僅沒能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反而讓孩子感到反感,甚至做出過激的舉動。

批評孩子要避免在公共場合

晶晶上小學的時候非常聽話,成績也很好,到了初中,進入叛逆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習慣。

一天,媽媽帶晶晶到姥姥家,這天,全家人都非常開心,還誇晶晶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但是,晶晶的媽媽接了來自班主任的電話後,畫風突轉。她當著家裡人的面對批評晶晶說:“你去學校都幹嘛了,上課還傳紙條,老師電話都打到我這裡來了,我的臉往哪放?你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

晶晶的臉突然就紅了,媽媽還在喋喋不休地批評晶晶,家人的目光也都落在晶晶的身上,終於,她哭着說道:“你都不問我為什麼傳紙條,在你眼裡,我什麼都不是,那你生我幹什麼?”說完跑了出去。

上課傳紙條的行為肯定是不對,應該批評,可是晶晶媽媽錯就錯在不該當著那麼多親戚朋友的面批評晶晶,這讓晶晶的自尊受到了嚴重的傷害。

很多父母都和晶晶媽媽一樣,覺得孩子還小,不需要面子,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這是一種錯誤的行為。

作為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

我們要盡量避免在公共場合或有其他人在的時候批評孩子,可以選擇安靜,氣氛比較輕鬆的場合,和孩子去說他犯的錯誤,能夠保全孩子的顏面,孩子更能勇於接受錯誤。

03批評,要有一定的目的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都知道,批評孩子不是為了罵他一頓出出氣,而是要讓他知道錯在哪了,以後要怎麼做。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忘記了這一點,沒有掌握好合理的度,只是單純地出了一場氣,沒有達到讓孩子知錯改錯的目的。

花花剛上幼兒園,早上吃早飯的時候,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在這之前,媽媽已經告誡過她要小心。看到自己的告誡毫無作用,她順手在花花的手上打了一巴掌,生氣地說道:“我已經提醒你要小心了,你還是那麼笨,每次都要我給收拾,你都這麼大了,真是煩死了。”

媽媽一邊收拾,一邊只是在無情地抱怨,這就是在純粹地發脾氣,花花可能一開始覺得自己錯了,但在媽媽這樣無情地批評下,產生了一種:不就打翻了牛奶嗎,媽媽至於這麼生氣嗎的心態,從而失去批評的意義。

所以說,批評就要求父母,在指責孩子的缺點的時候,更要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讓孩子知道錯了,還知道以後要怎麼做。

如果花花媽媽能夠先告訴花花,你用一隻手來拿杯子,這樣很容易打翻牛奶,收拾起來會很麻煩,會耽誤很多時間,如果杯子碎了,還可能會扎破手指,以後,要用兩隻手來拿杯子,這樣杯子才不容易打翻。

這樣一來,花花既知道自己這次錯了,還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這才是批評要達到的目的。

那麼,我們以後的生活中,就要注意了,要學會批評孩子,要選擇在沒有其他人在場的安靜環境中,用心平氣和代替大吼大叫,讓犯錯的孩子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引導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並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達到批評的目的。

批評的目的是要讓孩子改正

好了,今天的話題就說到這裡,希望每一位父母都有一個讓自己省心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