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的幸福應該來源於爸爸和媽媽共同的愛,無論哪一方的愛有所缺失,都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前段時間在刷視頻時,看到了一個“搞笑”片段,片段中的父女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女兒在作文中只提到了媽媽的愛,但對爸爸的愛隻字未提。
面對這種情況,憤怒的爸爸質問女兒:“為什麼只有媽媽的愛,爸爸的愛為啥不能說一下?”女兒卻笑笑說:“爸爸沒有愛”。
聽到這一回答,爸爸很不服氣,語無倫次地對女兒說:“爸爸怎麼沒有愛?你的衣服哪來的,都是媽媽一個人買的?你每次旅遊怎麼去的,是走去的嗎?你每天吃的東西哪來的?房子哪來的,是媽媽一個人賺錢買的嗎?”
雖然爸爸很生氣,但一旁的女兒只是笑着說:“對,是媽媽一個人養的這個家。”最後這位年輕的父親實在說不過女兒,只能“強行求愛”,對孩子說:“你必須寫出來,爸爸的愛在哪裡。”
看到這個視頻後,相信很多網友忍不住笑出聲來,但也有一些理性的網友認為,爸爸在一旁生氣,而母親卻在一旁笑着拍攝,媽媽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怎麼能告訴孩子,爸爸對這個家庭沒有付出呢?
父母在孩子面前否定“對方的付出”是種啥體驗?其實受傷的是孩子
家庭本身應當是充滿愛的地方,如果父母雙方為孩子營造了一種“否定”的氛圍,這種愛勢必會有所減少,很容給孩子的安全感帶來損害。
而《奇葩說》中的姜思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父母選擇了名存實亡婚姻,每當他與爸爸媽媽單獨相處時,父母雙方就會說彼此的壞話,否定對方的付出。
如今姜思達再次提起這段經歷時,還是會眼含淚水,他總想問媽媽一句:“你放下對爸爸的恨了嗎?”而那段經歷也讓姜思達對信任產生了疑惑。因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信,又能相信誰呢?
在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父母離間綜合征”,指的是夫妻一方以孩子為“工具”,來表達對另一方的不滿。但這樣做的結果只是傷害了孩子。
畢竟孩子的血液來自於父母雙方,他們的潛意識會認為,父母是好人,是值得信任的人,並且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學習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但如果父母告訴孩子的是“否定”,那他們又怎能認可自己呢?
“看到對方的付出”是父母的一場修行,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提升自己
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家庭的變化和父母的想法很容易影響他們的觀念,無論夫妻雙方是否在一起,都應該承認對方的付出,告訴孩子,爸媽都是愛他的。
1)承認對方的付出,不要讓孩子帶有“恨意”
很多夫妻會對對方有所怨言,於是會在孩子面前否定對方的付出,甚至會講他的壞話,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如果孩子不承認爸爸或媽媽的好,那他們也很容易對自己產生厭惡。
所以作為父母,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否定親人,也不要破壞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告訴孩子,家人永遠愛你,爸爸媽媽都為你付出了自己的愛。
2)夫妻雙方要學會欣賞彼此,孩子才會認可自己
兩人走到一起,是因為愛情,相信他們在一開始都是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對方的,但隨着婚姻和生活的洗禮,大家的心態發生了改變,心中的不滿也隨之而來,於是“抱怨”就此開始。
但婚姻和養娃是一場修行,能看到對方的優點,既是肯定自己的眼光,也是認可孩子的到來,這樣一來,孩子才能認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