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爸媽看過來
先天性腎臟和泌尿系統發育畸形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出生缺陷,佔新生兒出生缺陷的15-20%,在隨訪過程中30%左右需要透析治療或腎移植。
先天性腎臟和泌尿系統發育畸形包括多種類型,其中最常見的一類就是先天性腎積水。
在過去,多數先天性腎積水的孩子都是在出現了腰痛、腰部包塊、血尿、尿路感染、甚至腎功能衰竭後才被發現。
隨着超聲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優生優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先天性腎積水在出生後不久,甚至在孕期就被發現了。
新的問題又隨之出現
准媽媽們面對超聲報告單經常出現的“腎盂分離”、“腎盂擴張”、“腎盂輕度積水”非常困惑和擔心,這情況嚴重嗎?
胎兒腎臟在B超下最早於妊娠12周即可有顯示,妊娠19-20周時腎臟結構可清晰顯示。
絕大多數胎兒的腎盂腔為一條索狀無回聲帶,當腎盂前後徑增寬超過正常範圍時稱為腎盂分離或腎盂擴張,腎盂分離或腎盂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即被稱為腎積水。
#生理性
胎兒時期的腎臟和膀胱分別具有形成尿液和儲存尿液的功能。大多數小寶寶的腎積水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尤其在膀胱充盈的時候出現,隨着動態觀察多數在孕晚期或出生後不久逐漸減輕或消失。
#病理性
少數胎兒腎積水是病理性,常由於存在一些病理性因素如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部狹窄、膀胱輸尿管反流、巨輸尿管畸形、重複腎、後尿道瓣膜等,導致了尿路梗阻,出現腎盂明顯擴張、腎實質受壓變薄,並可能會影響其出生後的新生兒泌尿、內分泌調節功能,甚至可發展為兒童慢性腎功能衰竭和終末期腎病。
如何診斷?
超聲診斷胎兒腎積水的標準國內外各家報道不同,但大多認為應將腎臟橫切面上腎盂前後徑(APD)的測量判斷和孕周一並考慮才可作出診斷。
國內對胎兒腎積水的常用診斷標準為:
孕33周以下,APD>4mm
孕33周以上,APD>7mm
其中7-10mm為輕度腎積水,10-14mm為中度腎積水,>15mm為重度腎積水。
但是僅1次觀察,還不能區分是生理性腎積水還是泌尿系畸形所致病理性腎積水,需要動態觀察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生理性腎積水一般不需要進一步干預治療。但泌尿系統畸形、梗阻等器質性病變導致的病理性腎積水則需儘早手術解除梗阻,才可能最大限度改善預後,當然,這些手術一般也是在寶寶出生後才能進行的。
小結
當孕期超聲發現胎兒腎盂分離、腎盂擴張或腎盂積水,多數是生理性的,不必過度緊張,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孕媽媽們一定要密切動態觀察寶寶的變化,出生後未消退者需定期隨訪複查。
如果出生後腎積水持續存在或逐漸加重,不能除外泌尿系統畸形、梗阻等器質性病變者,應儘早手術干預治療。
文 兒科 李寧寧醫師 季麗娜主任醫師
編/美 宣傳中心 南子鈺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是由清華大學與北京市共建共管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