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這麼一個故事:你在學習,別人在旅遊,你在學習,別人在聚會。到了最後,你還比別人考得差。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會說是因為孩子沒有努力,可他明明已經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習上,為什麼還是不能超越別人?
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不認真,而是他的學習沒有效率。孩子之間的距離,或許已經輸在了這條起跑線上。
勞逸結合
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如果一個人一直長時間的做着同一件事,是不會有效率的。研究表明,5-6歲小孩子的注意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7-10歲為20-25分鐘,10-12歲為25-30分鐘。甚至一個成年人在高度集中一件事的情況下,也只能做到20分鐘,一旦超過20分鐘就會開始犯錯。
那麼如何調整注意力也是至關重要的。當孩子在長時間集中地學習後,他需要一定的時間休息,這也是學校課程時長安排的原因。對於大部分學校,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往往會穿插一些有趣的互動。這就是為了讓孩子分散注意力,得到適當的調節,以便在之後的課程中又能集中精力學習。
而孩子在家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家中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無休止的學習,認為除了學習,其他事都是在浪費時間。其實並非如此,孩子長時間的面對作業時,往往無法集中精力,雖然看上去像是認真學習,思維卻已經跑到了九霄雲外。這個時候休息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勞逸結合的根本是讓長時間緊繃的精神得到放鬆,以適應下一次的聚合。懂得休息的孩子會找到適合自己的調節方式。作為家長,則需要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學會勞逸結合。
學習動力
學習最主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目標,沒有目的的學習會讓孩子養成散漫的性格。除此之外,學習興趣也起着關鍵作用。孩子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會格外關注,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選擇合適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習,就能提高他的效率。家長必須學會如何知道自己孩子的興趣。
當然學習的動力不僅是孩子本身確定的目標和興趣,也在於對孩子心智的培養。在培養孩子自信心方面,家長的引導變得極其重要。家庭環境影響着孩子,制定具體措施能有效的激發孩子學習的動力。
除此之外,家長的表揚也是對孩子的鼓勵。孩子能在家長的話語中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對自己的信心。相比對孩子進行打擊,鼓勵會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價值,喚醒內心深處的夢想,引導自發自願的奮鬥目標。尊重孩子不僅保護了孩子的好奇心,也讓他能夠在毫無顧忌的空間中尋找自己的學習方式,學會自主思考的能力,這不僅是為了自己的目標,也是為了回應家長的信賴。
良好習慣
除了動力之外,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至關重要。有的孩子一遇到難題就開始退縮,不願意去學習自己不懂的東西。這也是源於一個習慣問題。假設在做作業前先預習或者複習,然後再開始動筆,那他就將會事半功倍。反之則會讓孩子四處碰壁,消磨他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此養成良好的習慣將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許多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習慣時有一個誤區,那就是認為幫孩子做好一切就是對孩子好。家長們檢查孩子的作業,指出他的錯誤。這種方法是不正確的。對錯應當自己檢查,讓孩子養成獨自思考的能力。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從做題到檢查,然後糾正錯誤這一整套的流程習慣,讓孩子養成規律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什麼事都要給孩子指出來,這樣會讓孩子形成一種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一旦脫離了家長的幫助,就會變得不知所措。
有時候孩子在做事的時候極其拖沓。本來半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非要拖到幾個小時。對於這種習慣,家長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糾正。有的孩子是因為想玩,有的孩子是因為沒有興趣,而還有一些則是因為不熟練。針對不同的情況,家長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有時候家長的行為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家長也可以聯繫老師進行溝通,採取正確的措施,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效率不高,不僅影響了孩子的學習,也影響了孩子的生活。要孩子從磨蹭變為積極。家長就應用心,並且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鼓勵總比責備更有用。了解孩子,關注孩子。讓孩子自主地改變習慣,提升學習效率,在今後的路上越走越遠。
——The End——
因為課程有趣,所以孩子喜歡;
因為孩子改變,所以家長信任。
孩子的改變有目共睹,
家長的欣慰發自內心,
而我們將始終以“讓中國青少兒與世界同步”為己任,
這就是編程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