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2020年11月17日16:56:06 育兒 1745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一定會給他們足夠的愛,可是愛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沒採用正確愛的方法,就會變成溺愛,很多家長分不清溺愛和愛的區別,溺愛並不是過多的愛,而是家長替代孩子做了那些本應屬於孩子的事情。

愛與溺愛的區別是什麼?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先來看看常見的10種溺愛方式: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於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

2.過分注意

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把孩子當成全家的中心。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就是“小太陽”。家裡人都要圍着他轉,並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可能特別嚴重。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4.生活懶散

允許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要怎樣就怎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上進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5.祈求央告

邊哄邊求。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態,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養不出責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喪失殆盡。

6.包辦代替

包辦代替孩子應該學會的勞動和家務。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事,更別說不懂得勞動的愉快和幫助父母減輕負擔的責任。這樣的包辦代替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

7.大驚小怪

本來“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然而有的孩子摔跤後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而有的孩子膽小愛哭,這往往是家長過於緊張造成的,嬌慣的最終結果是孩子不讓父母離開一步。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8.剝奪獨立

為了絕對安全,父母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孩子時刻不能離開父母或老人一步。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膽小無能,喪失自信,養成依賴心理,還往往成為“把門虎”,在家裡橫行霸道,到外面膽小如鼠,造成嚴重性格缺陷。

9.害怕哭鬧

從小遷就孩子,孩子不順心時以哭鬧、睡地、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害怕孩子哭鬧的父母是無能的父母;打罵爸媽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種子。

10.當面袒護

有時家長管孩子:“不要太嚴了,他還小呢。”、“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會好。”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了”啦!因為他全無是非觀念,而且時時有“保護傘”和“避難所”,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以上10種溺愛的形式是比較典型的實例,不是每個家庭全部都有的,但是一般家庭在各種溺愛中會佔有幾種。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不肯放手的父母,

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不能溺愛孩子”的說法由來已久,我們往往只從字面理解,認為“溺愛就是愛得太多”,於是推導出“不溺愛就是要少愛一些”。

很多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但其實這正是我們被迷惑的表現——愛和溺愛並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溺愛的本質是控制,愛的本質是給自由。

“溺愛”不是“太多的愛”,是“太多的、打着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溺愛是怎麼產生的呢?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我們有句諺語叫“愛之深,責之切”,很多父母往往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殊不知這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

剝奪孩子的獨立性,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這就是“溺愛”,是披着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小到穿衣吃飯,大到擇業擇偶,很多家長有說不完的“我是為你好”“你要聽我的”——表面上看,是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實質上則是事無巨細地剝奪了本屬於孩子的自由。

在教育上,“溺愛”恰恰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會讓孩子失去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的原因。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如何區分愛和溺愛呢?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母愛有兩個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接下來是和孩子分離,促使孩子成長。

如果說“溺愛”是管制、包辦、批評,是剝奪孩子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愛”就是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是陪伴孩子慢慢獲得生活的經驗。

自由=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給孩子自由不是放任,更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給孩子選擇、嘗試和犯錯的權利,讓孩子從中獲取成長所必需的生活經驗。當孩子從父母這裡獲得充分的愛,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在他遇到問題時,總能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他自然會對父母表達出依戀和信賴。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愛孩子,是尊重孩子,清楚我們和孩子的界限在哪裡,明白哪些是我們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允許孩子自己做的,跟孩子的相處會變得簡單,親子關係就會更融洽。

請相信,你管得越少,放手得越多,孩子會越好。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放手的分寸如何拿捏?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孩子的成長並不完全依賴於父母的精細調控,正因為信任每個生命都是獨立的,所以可以放手。

“放手”的原則是,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太有痕迹,盡量無痕;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做一切他喜歡做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成為擁有獨立思想的人,並有能力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之路。

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去嘗試,相信她有能力進行選擇和自我修正。哪怕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很不精彩,哪怕孩子真的錯了,你也要允許她犯錯,平和地接納她的不精彩。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經常是有價值的。不去犯錯,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可以的。

你和孩子是完全獨立的兩個人,你們之間是平等的,不要把孩子看成你的附屬品或下屬,你必須尊重他的自主選擇。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不要再持有“我的想法就是對的,不同意我的就是錯的;我是為你好,不按我的來就是錯的”這樣單邊主義的思維模式,不要在任何事情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請耐心地陪他一起慢慢獲取生活的體驗,請允許孩子“慢點”長大。

在心理上,要給孩子最堅定的支持,信任和欣賞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摯的愛。不要急着要求孩子聽話,而是學會做“聽話”的家長,傾聽孩子的需求,盡量及時滿足他。家長越平和,孩子越聽話;家長變弱些,孩子就開始強大;家長收斂起來,孩子的格局才能變大。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愛”與“溺愛”,家長能否分得清? - 天天要聞

免責聲明:本文轉自網絡,我們尊重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在24小時內刪除。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 天天要聞

三月初九吉祥日:勤懇持家三件事,春韭盈門好運來

農曆三月初九在民間傳統中是一個充滿吉祥寓意的日子。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規律和生活經驗,總結出“1要勤,2不倒,3要吃”的習俗,寄託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這些習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生活哲學,值得現代人細細品味並實踐。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 天天要聞

《四季輪迴里的思念》

晨曦微露,第一縷光悄然穿透薄霧,我又一次徘徊在熟悉的小徑。路邊的花草掛着晶瑩露珠,彷彿我心底欲滴的思念。每一步,都似踏在回憶之上。曾幾何時,也是在這樣的清晨,身旁有你溫暖相伴,如今卻只剩我形單影隻。我徘徊了一個又一個晨曦,期盼着轉角處能突然出現那熟悉的身影。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