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2025年06月09日00:42:04 育兒 1032

小時候,我媽對我最大的教育願景,是“能多學點就多學點,將來有出息”。

於是我的人生軌跡基本是“鋼琴學三年,放棄;書法練兩年,毀約;奧數上半年,發燒。”

每當我試圖反抗,我媽就義正詞嚴地說:“

你以為我們小時候想學還有機會?你看看你小舅,三歲就背乘法表,現在在化肥廠看鍋爐呢!”

長大後,才明白興趣班這事兒,就像買基金。別人漲停你跟風衝進場,結果輪到你家孩子,就全成了韭菜。

尤其有些家長,愛孩子沒錯,但那種“報班式愛法”簡直堪稱金融詐騙。李玫瑾教授的一句話說得好:“孩子還沒長出腦子,就想往裡塞邏輯思維,這不是教育,是填鴨。”

所以,掏錢給孩子報興趣班,不是罪過。但掏錯了地方,不僅是浪費錢,更是對童年的集體背叛。

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 天天要聞

一、培養的是逆反心理

家長們有個經典操作:自己不會,就覺得孩子必須會;自己小時候沒機會,就想讓孩子拚命抓住機會。

於是,鋼琴、奧數、國際象棋輪番上場,孩子看着課表,像看一張通緝令。

小時候鄰居王姨家孫女小雨,五歲時被送去學芭蕾——原因為“鄰居家妞妞學了,她家女兒都能踮腳尖了”。結果小雨的每節課都像打仗,她一邊撅嘴哭,一邊被勒進白絲襪和硬到可以當武器的芭蕾鞋里。

後來她跳了一年,長了嚴重的雞眼,醫生說要停課。王姨急了:“能不能打一針繼續跳?都花兩萬塊了,不能讓錢白搭了!”

彷彿腳不是孩子的,是她理財賬戶的一部分。

還有個更狠的。

我有個小學同學,他爸是工地包工頭,想讓兒子“有藝術修養”,一咬牙報了古箏班。問題是這哥們手比大蔥還粗,每次彈琴聲音都像拆遷現場。

他爸還挺自豪,說:“這手勁兒練得好,跟機器似的。”最後那小子受不了了,偷偷用銼刀把琴弦磨斷了,回家說“老師把我退學了”。

他爸沒再逼他學,轉而買了架電子琴,“省得再斷”。

所以興趣班最大的問題是:不顧孩子本人的“興趣”,只是為了家長自己的“焦慮”。

你以為你培養的是天賦,其實你只是耗掉了孩子對某件事的好奇心。

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 天天要聞

二、超前教育就是拔苗助長

“贏在起跑線”的教育雞血,已經發展成“贏在子宮裡”。

各種“數學思維班”“英語自然拼讀”“幼兒編程”簡直開到月子中心門口,生完娃就能掃碼入群。

我親眼見過一個媽,在娃1歲3個月時發朋友圈:“今天開始自然拼讀啟蒙,孩子已經會識別M和A了,離哈佛不遠了。”但她忘了發第二天的朋友圈,那天她家孩子拿着繪本,把“Mom”讀成“媽的”。

你說這拼讀啟蒙,是不是給未來的家庭關係埋雷?

還有一位朋友家的孩子,三歲半報了“邏輯思維開發課”,內容是給小雞配顏色、給猴子找香蕉,還要選出“不同的一項”。

孩子前幾節課興緻勃勃,後來開始問:“為什麼大象不能騎滑板?”老師說“這不合理”,孩子直接在課上大哭:“你才不合理!”

最後家長認栽:花了三千塊,換來一隻情緒穩定性更差的小野獸。

所以說,提前教的,不一定能提前懂。

有些知識需要認知發育到位,否則就是文字版的“逼婚”:你連戀愛都沒談,就非要談婚論嫁,不崩才怪。

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 天天要聞

三、跟風報班是智商稅

興趣班也有網紅效應。

“隔壁家報了你怎麼不報?”“聽說學這個以後能上清北!”

一傳十,十傳百,最後形成一種“我不報就虧了”的教育PUA。

前兩年火過一陣子“少兒編程”。家長們人手一個“編程思維啟蒙課”,都指望孩子能在未來當“下一個馬斯克”。

我一個親戚也跟風給他六歲的兒子報了,“打折很划算”。結果孩子每節課只記住一句:“機器人不會餓。”

回家還經常模仿機器人說話:“爸爸,我餓了,我不是機器人。”

還有個流行的“情緒管理課”,搞得像心理諮詢預備班。

一個五歲的男孩上完第一節課回家後,每次被媽媽吼就開始自我暗示:“我感受到你的情緒不穩定,我給你一個擁抱。”

聽得他媽差點報警:“誰在洗腦我兒子?”

所以,風靡不代表適合,熱門不等於有用。每個孩子的天賦是稀缺資源,不是大廠年會的紅包雨,哪有“先到先得”的邏輯?

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 天天要聞

歸根到底,興趣班最大的問題不是“報不報”,而是“怎麼報”。興趣培養應該像澆花,不是拔高也不是扔肥,是輕輕試探、慢慢引導。

很多家長問:“那我該怎麼辦?”答案不是完全放棄興趣班,而是放棄“家長的控制欲”。

第一個方法:

先試後學,別一報就是半年。 現在很多興趣班都提供試聽或者短期班,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而是知道孩子換興趣比翻書快。就像挑外賣,不合口味最多餓一頓;興趣班報錯了,不僅浪費錢,還容易造就一位厭學少年。

第二個方法:

跟孩子討論報班這事。 不是“問問意思”那種假民主,而是帶他一起體驗,一起選擇。哪怕最後他學到一半不想學了,也要告訴他:可以放棄,但要懂得代價。

第三個方法:

把興趣班當“生活調味劑”,別當“學業主菜”。 孩子成長的主戰場從來不是興趣班,而是日常生活。興趣應該是解壓,不是加壓。像一頓飯里的泡菜,有點味道就行,別當主食吃,容易拉肚子。

興趣班,其實是成人世界投射到童年生活的一種幻覺。我們太怕孩子“輸”,於是搶跑、加速、內卷,最後累的是孩子,瘋的是家長,賺的是培訓機構。

興趣班裡沒天才,只有疲憊和賬單 - 天天要聞

所以,與其急吼吼塞滿孩子的行程,不如陪他坐在樹下吹會兒風。讓興趣真正變成“喜歡做的事”,而不是“被喜歡的模板”。

真正的成長,不在班裡,而在他願意為自己做選擇的那一刻。興趣班報得再滿,都抵不過一個孩子眼裡發光的時刻。

而這,才是我們所有努力,最值得追求的意義。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幼兒園鉛中毒事件”最新後續 - 天天要聞

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幼兒園鉛中毒事件”最新後續

近日,甘肅一幼兒園違規用添加劑致幼兒血鉛異常事件引發廣泛關注。7月3日,據央視新聞消息,記者從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了解到:7月1日,麥積區市場監管局和公安分局接群眾反映,查獲一起某幼兒園違規使用添加劑導致部分幼兒血鉛異常案件。相關專家和有關部門組成聯合工作組,快速開展流調溯源、醫療保障及調查處置等工作。目...
你知道帶狀皰疹疫苗嗎?如果知道,會不會跟我們一樣說打就打 - 天天要聞

你知道帶狀皰疹疫苗嗎?如果知道,會不會跟我們一樣說打就打

你知道帶狀皰疹疫苗嗎?如果不是前幾天和一位關係很好的姐姐聊天時提起,我們大概也不會像她一樣,只猶豫了半天就下定決心去打了這個疫苗。那位姐姐的孩子在國外研究生物,幾年前就催他們夫妻倆接種,見他們遲遲不動,便跟他們急了,說他們不相信科學,還把帶
撈輿 | 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必須找准切斷“毒源” - 天天要聞

撈輿 | 天水幼兒園鉛中毒事件,必須找准切斷“毒源”

近日,甘肅天水麥積區褐石培心幼兒園幼兒血鉛異常,引發持續關注。據報道,多名住院兒童的檢測報告中,血鉛值高於200微克/升,部分超過了450微克/升,即重度標準。沒有什麼比孩子的健康,更能戳痛父母的心。當家長拿到數據的那一刻,他們的崩潰可以想
天水幼兒園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 - 天天要聞

天水幼兒園多名老師血鉛也嚴重超標

甘肅天水褐石培心幼兒園兒童被檢出血鉛超標後,多名幼兒園老師經檢測,血鉛也嚴重超標。此前,據該幼兒園的老師講,平日她們與孩子們在幼兒園內同吃同住。
寫給女兒:未來的世界,我們該留些什麼? - 天天要聞

寫給女兒:未來的世界,我們該留些什麼?

《星際穿越》「想象未來」這件事正變得前所未有地困難。我們身邊⼀切變化的速度如此之快,以⾄於我們的⻓輩弄不清楚我們⼀天天在⼲什麼。我們也不知道,到我們的孩⼦那時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以及到那個時候,我們會,或者能留給他們⼀些什麼?以前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