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俠客”應該是怎樣的形象?至少對於筆者而言,最符合俠客形象的人,應該是那些“劍客”,他們手執長劍,懲奸除惡,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最為瀟洒飄逸。
金庸筆下也確實有不少將劍術修鍊至絕頂之境的高手,比如《越女劍》中的主角越女阿青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憑藉一手越女劍法能以一敵千,挫敗兩千越甲,放眼金庸全書,也難有幾位高手的實力能出其右。

(小龍女、甄志丙劇照)
也正因為練劍的高手如此之前,《神鵰俠侶》中那楊過選擇棄劍練掌的舉動就顯得格外奇怪了。
一、棄劍練掌的楊過
其實根本不用列舉阿青的例子,也能證明“劍法”是金庸武俠世界觀里最精妙的一類武功。
比如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中就借洪七公和歐陽鋒的例子提到過這麼一段設定:“武學中有言道:‘百日練刀、千日練槍、萬日練劍’,劍法原最難精。武學之士功夫練至頂峰,往往精研劍術,那時各有各的絕招,不免難分軒輊。二十年前華山論劍,洪七公與歐陽鋒對餘人的武功都甚欽佩,知道若憑劍術,難以勝過旁人,此後便均舍劍不用。”
所以洪七公和歐陽鋒之所以放棄修鍊劍法,轉而修鍊其他武功,是因為他們的天賦不足。

(楊過持劍劇照)
但很明顯,身為主角的楊過絕不存在這種問題,他天賦異稟,對於任何武功都是手到擒來。
甚至他自己也有過這麼一段內心獨白:“他東取一鱗西摘半爪,沒一門功夫能練到真正第一流的境界。遇到二流對手之時,施展出來固然是五花八門,叫人眼花繚亂,但遭逢到真正高手,卻總是相形見絀。”
所以他更應該專心鑽研一門武功才是,那雕兄帶他修鍊的玄鐵劍法就是值得他鑽研一生的神功,畢竟當初憑藉那重劍劍法,他就足以堪比五絕,假以時日,超越五絕級別的水準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可十六年後的楊過卻偏偏改練掌法,以至於他在對付金輪法王的時候還一度感慨自己多年不練劍法,此時託大了。
也就是說,修鍊掌法對於他的武功並無提升,反而有些退步了。
金庸為何要寫出這樣看起來有些矛盾的劇情?哪有主角主動降低武功水平的道理?
答案或許與小龍女和甄志丙那些事有關。
二、犯下罪行的道人
所謂的“甄志丙”也就是舊版中的“尹志平”,只是金庸在新修版中把那道人的事迹搬到了甄志丙這個角色身上,故後文以“甄志丙”稱呼該角色。
當年歐陽鋒傳功楊過之時,為了不讓小龍女偷學自己的武功,於是將小龍女點穴定身,哪料此舉卻讓躲在一旁的甄志丙有了可趁之機。
他悄然接近小龍女,繼而對小龍女做出那些冒犯之舉,以至於小龍女手臂上守宮砂消失不見。
也正因為了有了這件事的帶來的誤會,小龍女才會稀里糊塗地愛上楊過,對楊過表白,接着才有了龍楊二人分道揚鑣的劇情。

(甄志丙劇照)
可以說龍楊二人後來經歷的一切悲劇都是因此事而起,所以當小龍女知曉了這件事的真相之後,她應該對甄志丙是怎樣的感情?
毋庸置疑,憤怒,歇斯底里的憤怒,即便小龍女要動手殺了甄志丙,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三、莫名傷心的小龍女
後來小龍女在甄志丙與趙志敬爭吵時聽到了那晚的真相,才知道自己一直錯怪楊過了。
她當即就應該殺了甄志丙,當然,那時她沒動手,可以用“她一時無法接受事實”,或者說“她無法確定那是否就是事實”來解釋。
可當她冷靜下來之後,乃至追殺甄志丙直至重陽宮,她總該去做應該做的事了。
可她依舊沒有下手。

(小龍女劇照)
甚至在甄志丙被金輪法王的殺招打得奄奄一息時,她還展現出了不該有的心痛情緒。
書中只道:“小龍女向他凝望片刻,見他道袍上鮮血淋漓,臉上全無血色,不由得萬念俱灰,顫聲道:‘過兒,我那日給歐陽鋒點中穴道,動彈不得,清白為此人玷污,縱然傷愈,也不能跟你成婚了。但他……但他捨命救我,你也別再難為他。總之,是我命苦。’她心中光風霽月,但覺事無不可對人言,雖在數百人之前,仍將自己的悲苦照實說了出來。”
為何會這樣,那道人要死了,她沒有“大仇得報”的欣喜,反而覺得無比痛心,乃至落淚,這情緒怎麼看都不對。
其實不難理解,無論如何,那甄志丙始終是小龍女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即便他對小龍女做了那般錯事,但也在小龍女命懸一線時,用自己的性命保護了小龍女,小龍女對他的感情自然是十分複雜的。
而此時楊過就在一旁,他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自然難以接受。
不過這與他後來棄劍練掌有什麼關聯?
很簡單,就因為當初小龍女之所以會產生七情六慾,正是因為修鍊了玉女劍法。

(楊過出掌劇照)
書中明確提到過:“這日練到一招“願為鐵甲”,楊過須得雙臂環抱小龍女,似乎化為一件鐵甲,將她周身護得不受敵傷,小龍女則須束手受護,自行調勻真氣。楊過縱身向前,雙臂虛抱,其實並沒碰到師父身子,但眼光中脈脈含情,顯得決意自舍性命,為她盡受敵人刀槍拳腳。小龍女一與他眼光相接,紅暈上臉,微感不妥,眼光中露出羞怯之情。”
若非他們合練劍法,就不會有後來的那些事,而楊過後來修鍊的玄鐵劍法也是基於玉女劍法的基礎,他不願觸景傷情,於是棄劍練掌,也就說得通了。
只是感情這東西,又如何會因“棄劍”而一同被摒棄,即便他已黯然神傷,卻也依舊無法放下對小龍女的愛,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是在龍楊二人身上被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