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年大吉
在呂梁離石的黃土高原上
石州剪紙如同一幅流動的民間史詩
以其粗獷質樸的線條和深邃的文化寓意
訴說著千年民俗記憶

作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級傳承人,劉晉林用四十餘年的堅守與創新,讓傳統剪紙從鄉野窗欞躍入現代生活,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紐帶。

2025年新春,剪紙藝術家劉晉林以生肖蛇為核心元素,創作了一系列融合傳統技藝與創新美感的剪紙作品,為佳節增添文化意蘊與藝術活力。其創作不僅體現了非遺傳承的匠心,更通過多元符號與地域特色傳遞新春祝福。
劉晉林的剪紙生涯始於家族傳承。自幼受祖母剪紙技藝的熏陶,她耳濡目染間掌握了“一剪成形”的絕技。石州剪紙以誇張的造型、生動的民俗題材聞名,如“抓髻娃娃”“蛇盤兔”等圖騰,既承載着祈福納祥的古老寓意,也記錄著黃土高原人民的生活圖景。劉晉林的作品不僅保留了傳統紋樣的精髓,更融入了對鄉土生活的細膩觀察,形成了粗獷中見靈動的獨特風格。
2011年,劉晉林被認定為呂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傳承人。她深知,非遺的存續需紮根民間、服務生活。為此,她常年深入社區、鄉村,開展公益教學。2023年“三八”婦女節期間,她在濱河街道城東社區舉辦剪紙活動,帶領婦女們從生疏到熟練,剪出“巾幗心向黨”等主題作品,既傳遞了傳統文化,也凝聚了社區精神。2024年國慶前夕,她又在七里灘社區策劃“紙藝傳愛 獻禮祖國”活動,指導居民創作紅色主題剪紙,將愛國情懷融入鏤空藝術,讓剪紙成為傳遞時代精神的載體。她創作的《呂梁精神》系列剪紙,以革命歷史場景和英雄人物為主題,被納入紅色教育基地展覽,賦予剪紙新的敘事功能,成為呂梁文化對外宣傳的亮麗名片。
“非遺的根在民間,魂在創新。”劉晉林始終以傳承為己任。她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呂梁學院開設課程,將剪紙技藝融入美育教育,培育新一代文化守護者。
她的故事印證:傳統技藝的活力,既在於對根脈的堅守,更在於與時代的共鳴。正如石州剪紙的鏤空紋樣,唯有透進時代的光,方能照見千年文明的前路。
來源:離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