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一位朋友抱怨說:“現在的小女孩,都打扮得跟個小仙女似的,我家囡囡怎麼能輸?”
她說著翻開手機,一連點開好幾張照片:粉色公主裙、小皮靴、蝴蝶結髮箍,甚至還有迷你款的小化妝鏡。
我看着照片里的小女孩,天真爛漫,的確很可愛。
但下一秒,閨蜜又皺起眉頭:“可是,囡囡最近特別在意自己的長相,出門前要照半天鏡子,裙子要換3遍,還學會了問我:‘媽媽,我是不是最漂亮的?’”
她問布穀媽:“小女孩愛美,不是很正常嗎?”
是的,女孩天生喜歡漂亮的東西,這是與生俱來的。
但心理學家卻提出一個警告:“別把女孩打扮得太好看,尤其是從小讓孩子過分關注外表。”
這並不是說要讓女孩變得邋遢,而是——如果家長的關注點過度集中在“外貌”上,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些深遠的心理影響。
一:孩子會把“長相”當成自己的唯一價值
有一次,布穀媽在商場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穿着公主裙,扎着小羊角辮,臉上還抹了點腮紅。
她媽媽蹲下來,誇她:“哇,我家寶寶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小公主!”
小女孩一聽,高興得手舞足蹈。
但下一秒,旁邊另一個媽媽走過來,隨口誇了自己女兒一句:“寶寶,你今天穿的牛仔褲也很好看哦。”
那位穿公主裙的小姑娘,臉色立馬變了。她嘟起嘴說:“她哪有我漂亮?”
當時,布穀媽心裡一驚——這個孩子已經開始用“長相”,作為唯一的比較標準了。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小女孩特別喜歡聽別人誇她漂亮?
“你真好看!”
“你是媽媽的小公主!”
“你長得這麼漂亮,以後一定很受歡迎!”
這些誇獎,短時間內會讓孩子開心。
但如果女孩長期被誇“漂亮”,而很少被誇“聰明、勇敢、善良、努力”,她會不自覺地形成單一的自我認同——我之所以被喜歡,是因為我長得好看。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自我價值感來源”,意思是:
一個人的自我認同,通常來自於他被認可的部分。
當孩子發現,每次自己換上新裙子、紮上漂亮的辮子,身邊的大人就誇讚自己。
但當她做了一件勇敢或聰明的事情時,卻很少被關注。她就會逐漸將“外貌”,視為自己最重要的價值點。
因為孩子的自信,取決於他們被肯定的方向。
如果家長總是關注“外貌”,孩子會誤以為“漂亮=價值”,而忽視自己的其他能力。
二:太關注外表,容易導致“外貌焦慮”
很多人以為,外貌焦慮是成年人的問題。但其實,很多女孩的外貌焦慮,是從小時候就開始的。
記得布穀媽小時候,班上有個女生小莉,長得很可愛,家裡人特別在意她的長相,每天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還經常跟她說:
“你長得這麼漂亮,以後肯定是班裡最受歡迎的女孩!”
“女孩子漂漂亮亮的,大家才會喜歡你。”
小莉一開始很自信,但上了小學後,漸漸出現了一些變化——
每次照鏡子,她都要比對很久,覺得自己鼻子不夠高、皮膚不夠白;同學們無意的一句話,比如‘你最近黑了點’,都會讓她心情低落半天。
她的媽媽還不當回事:“女孩子嘛,愛美是天性!”
可到了初中,小莉已經不敢隨意出門,後來甚至對自己的長相越來越不滿意,總覺得自己哪裡都不夠好。
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社會期待”的影響,尤其是關於“外貌評價”的部分。
如果女孩的成長環境,過度強調“顏值”,她會不自覺地將“美貌”作為自己最大優勢,並且不斷想要通過外貌獲得認可。
當家長、親戚、甚至老師都在誇孩子“漂亮”,她會下意識地認為:
“我的漂亮是最重要的。”
“我要保持漂亮,才能讓別人喜歡我。”
“如果別人覺得我不好看,那我是不是就不值得被喜歡了?”
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被“美”綁架,甚至可能會產生外貌焦慮、自卑、過度依賴別人的評價。
三:幫女孩建立多維度自信
其實,女孩愛美沒有錯,穿漂亮衣服、扎可愛的辮子,都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但如果家長只誇孩子的外表,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品質,就容易讓孩子覺得:“長得漂亮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家長在誇孩子的時候,可以適當調整一下方式:
①誇能力
錯誤❌ :“你今天穿這條裙子好漂亮!”
正確✅ :“你今天自己選的裙子顏色搭配得很好,媽媽覺得你很有眼光!”
從誇外物到誇能力,讓女孩從“被動接受美”誇到“創造美”。
②誇創意
錯誤❌ :“你畫得真好看!”
正確✅ :“你畫的這幅畫,顏色搭配很有創意!”
從“單一標籤”誇到“多維度”,讓女孩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③誇多重身份
錯誤❌ :“你是媽媽最美的小公主!”
正確 ✅ :“你是媽媽的小勇士、貼心寶貝、小畫家!”
當我們不再把“漂亮”作為唯一的誇獎詞,孩子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無論美與否,她都能被愛,被認可,被尊重。
女孩可以喜歡漂亮衣服,可以欣賞美,但她不應該把美貌當成唯一的價值標籤。
她應該知道,自己可以是一個勇敢的女孩、聰明的女孩、溫暖的女孩、獨立的女孩……
你平時是怎麼誇女孩的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作者簡介:布穀媽媽,讀書、帶娃、寫作,關注我,育兒路上撿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