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2024年01月05日20:30:37 育兒 6670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馬俊華,男,1958年8月出生;山東省棗莊市人。現為山東省美協會員,棗莊市美協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創作員,山東省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王羲之書畫藝術研究院棗莊分院理士,棗莊微山湖書畫院副院長。

擅長書法和國畫,近年來參加全國省市展覽,多家媒體報刊雜誌刊登並獲獎。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馬俊華先生擅山水,尤以巨幅山水見長,所作氣勢渾厚,雄健茂秀,自具風貌。他筆下的秋葉,爛漫似春華之景。正如杜牧詩里描繪的“霜葉紅於二月花”一樣,讓人感覺即使深秋也並不是那麼的冷寂,反而有一種暢快盎然的生機。他以濃厚的筆墨書寫山石與紅葉,並形成鮮明的對比,營造出一種溫潤細密,空靈雅逸的意境。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馬俊華先生一生致力于山水畫,作品長於飛瀑流泉、風帆、霜林;筆墨氤氳,水意蒸融,蒼勁有力,氣勢雄壯。他以全景作構圖,從上到下,山巒層疊,林木扶疏,盡收眼底,表現出了深遠的空間感和氣韻感。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由於馬俊華先生對藝術的摯愛、對祖國山河的熱愛,這濃濃的情意每當注入筆端,“用情筆墨之中”所創作出來的山水畫自然顯得格外生機盎然,充滿靈性和詩意。他的作品傾情于山水,鍾情於筆墨,畫作中,形態渾厚蒼潤,氣勢恢宏中正。他用水、墨與彩的有機融合,使畫面噴發出極具衝擊力的視覺感受,真可謂氣勢凌雲,波瀾壯闊。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拜觀馬俊華先生的作品,給人一種酣暢淋漓之感。意空靈,圖壯闊,聽松濤陣陣,觀霧靄茫茫,感受雲捲雲舒。亦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之超脫,又如山中高士,俯仰間,閱盡世間萬物輪迴,給人酣暢淋漓之感。他的作品,設色自如,色塊氤氳,點彩精確,把山水的自然美與豐富想象力有機融合在一起,物象鮮活、繪風生動。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馬俊華先生的山水畫作,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皆若風骨外化、靈性活現,又似雲蒸霞蔚,氣象升騰。驀然感受到:生命在律動,自然在遊走,真與善、靈與魂,在參差滲透,競相凈化,身心如沐春風,心田如飲甘霖。他的筆墨隨情節而走,有法而無法,有我而忘我,不覺然而然。觀看他的畫作如置身自然,環而望之,似夢非夢之中,好不愜意洒脫。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馬俊華先生的作品筆墨凝重質樸,章法靈活,不露鋒芒,蒼秀齊出,剛柔並濟,婀娜中見剛健,婉媚外顯遒勁”的生動氣韻。他慢慢地領悟到中國水墨藝術的無限奧妙。他學會了從大自然中感受着自然與心靈的碰撞和溝通,以思想為筆,以視覺為墨,融北方的陽剛之氣和南方秀麗之美於一體,盡顯筆墨當隨時代之意,用自然的水墨意境營造出屬於自我的的藝術景象!

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國粹藝術名家——馬俊華 - 天天要聞

凡有靈魂的作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作品。繪畫亦同道長練功,得天地真氣者得真功,這個真功除了苦練還需有天賦,二者缺一不可。

(文/田野)

歡迎點贊留言,喜歡馬俊華老師作品隨時留言聯繫我們。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 天天要聞

聽見河西的千年心跳——《燕雲十六聲》原聲樂輯

黃沙漫卷的玉門關外,駝鈴與羌笛穿越千年時空,在《燕雲十六聲》的河西篇章中交織成一曲蕩氣迴腸的江湖長歌。這片連接西域與中原的蒼茫土地,正以聲音為經緯,編織着比刀光劍影更深刻的江湖敘事——河西原聲樂輯已於網易雲音樂全線上線,邀你以耳為舟,共赴一場穿透時空的音律奇旅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 天天要聞

這3個地方越捨得,越有福氣 (精闢)

在生命的漫漫旅途中,有人如園丁般精心培育着生活的花朵,而有人卻不經意間播下了荊棘的種子。生活的模樣,歸根結底,不過是“選擇”二字的映照。你的時間傾注於何處,你的成就便綻放在哪裡。以下這三個地方,若能學會捨得,有舍方有得,花費的時間,才算真正賦予了意義!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 天天要聞

金庸為何讓黃蓉戰死,郭芙被俘?你看郭靖年輕時犯了何等罪過

如果要讓你選出最喜歡的金庸小說是哪一部,你的答案會是什麼?儘管《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這些金庸後期的作品更為成熟,但在多數金迷心中,最經典的一部應該是《射鵰英雄傳》,至於原因也很簡單,可以說金庸是借這部作品在武俠小說界站穩了腳跟,而這部作品的成功,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