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情緒理解,一直以來都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領域中長期關注的問題。
作為學前兒童適應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洞察和理解情緒的能力對兒童的社會適應、同伴接納和親社會行為具有關鍵影響。
研究表明,具有較強情感理解能力的幼兒具有更好的同伴關係,並且在相互交流中具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情緒感知水平越高,學習成績越高,情緒控制水平越高,社會問題越少。
目前,學齡前兒童的情緒理解主要集中在根據表情線索識別和命名的能力,理解引起情緒反應的外在因素的能力等方面。
並且已有研究回答了不同年齡應具備的情緒理解能力,但是對不同層次情緒理解能力的年齡發展,仍缺乏縱向研究。同樣,情緒理解在性別特點上也沒有得出統一結論。
執行功能的各個維度對情緒理解都有顯著影響。
其中抑制性控制和工作記憶都與情緒理解密切相關,但認知靈活性在兒童情緒理解中的作用還沒有完全被理解。
且以往研究中對於學前兒童認知靈活性、情緒理解的發展特點的研究不夠全面,樣本量也較少,得到的結果之間沒有很高的一致性。
更重要的是,認知靈活性和情緒理解在3-6歲都有一個顯著的發展。
因此,研究招募3-6歲的學前兒童為研究對象,系統探討學前兒童認知靈活性和情緒理解發展的特點和二者之間的關係。
這不僅有助於為學前兒童情緒認知發展的研究提供實證證據,還可以讓父母和幼教工作者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特點制定相應的方案幫助幼兒,促進其認知發展和身心健康。
一、認知靈活性和情緒理解之間的關係
認知靈活性和情緒理解分屬認知和情緒的兩個方面。
然而這兩個方面並非獨立存在的,鑒於大腦及其功能的完整性,認知過程和情緒過程是極其複雜的,包括不同層次的生理和心理內容,並相互作用。
認知靈活性的本質是使個體能夠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需求快速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而情緒理解是指個體在面對情緒性刺激時所發生的心理過程,是一種由刺激或場景驅動的從表象層面到概念層面的加工過程。
西肯比莫等人提齣兒童情緒理解的發展需要認知靈活性來約束思維定式,協調內外部線索來適應環境,對更複雜的情緒理解需要兒童靈活地處理某些上下文或情緒線索的誤導性信息。
大量研究表明,情緒理解能力的提高與各種認知能力有關,尤其是在執行功能方面。
一些研究者認為,執行功能的不同組成部分的進步對於情感理解的發展是必要的。
國外學者Rhoades等人認為,表現出更好的抑制控制能力的兒童更有可能在情緒理解方面獲得更高的分數。
Morra等人的研究報告說,工作記憶容量是情緒理解發展的重要預測因子。
Silkenbeumer等人的研究提出,幼兒情緒勝任力的發展需要執行功能對其外在的情緒行為進行調整。
也就是說兒童情緒理解的發展需要認知靈活性,以抑制原有的內部思維,並切換外部行為以適應外部環境。
國內學者李泉的研究發現,執行功能對幼兒情緒勝任力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最近馮廷勇等人的研究中以98名4歲和5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採用縱向追蹤技術,探討了認知靈活性對情緒理解發展的影響。
結果表明認知靈活性對4~5歲兒童的情緒理解具有預測作用,此外早期的認知靈活性通過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推動後期的情緒理解。
由此可見,執行功能的各個維度對情緒都有顯著影響,其中對抑制性控制和工作記憶與情緒關係的研究較多,且都與情緒理解關係密切。
然而對認知靈活性與情緒理解的關係研究較少,並且認知靈活性在兒童情緒理解中的作用也沒有完全被理解,這是研究要解決的問題。
二、討論
1學前兒童認知靈活性發展特點
研究發現學前兒童的認知靈活性隨年齡的增長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學前兒童在卡通分類任務中的正確率已達到90%以上。
說明學齡前期兒童的認知靈活性總體已達到較高水平,並且在不同年齡階段上存在顯著差異。
發展趨勢上5歲之前發展較為迅速,5歲左右大幅提升,幾乎接近滿分水平。
這說明隨着知識的增加和大腦皮層的發育,學前兒童對規則的表徵越加具有層次性,能夠在兩套不相容的規則間進行靈活轉換,從而產生質的飛躍。
5歲之後發展較為平緩,這可能反映出5歲及以上的兒童在這方面的能力水平較高。
其他研究也有得出不一致的結論,這可能與實驗任務的異質性和實驗實施的時間有關,DCCS的適用對象為學前兒童。
但時隨着社會發展和幼兒認知能力發展期的前移,DCCS範式很可能導致天花板效應的出現。
此外,研究還發現認知靈活性的性別差異顯著,女生認知靈活性顯著高於男生,這可能與女孩比男孩更擅長聽我們的指導,注意力和記憶力相對更好一些有關。
2學前兒童情緒理解發展特點
3~6歲學前兒童情緒理解能力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各年齡段得分差異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學前兒童對不同情緒及情境類型在年齡、性別等要素上表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表情識別發展特點
首先,我們考察了學前兒童對四種不同類型面部表情的識別特徵,發現表情類型的主效應顯著,且幼兒對四種不同類型的面部表情的識別順序為開心、生氣、傷心、害怕。
具體地,學前兒童對害怕表情的識別正確率顯著低於開心、生氣、傷心三種表情,而生氣、開心、傷心三種表情的識別正確率之間差異不顯著。
但開心和生氣的識別正確率要高於生氣,其中對開心的識別正確率最高,接近滿分,這一發現與刁潔、何陽美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究其原因,可能與學前兒童的生活環境和經驗有關。
具體來說,當兒童還是寶寶的時候,由於各方面還未發展起來,還不具備坐立和感知情緒的能力。
因此從寶寶的角度看到到的是父母和其他養育者的表情,而父母和其他養育者會在寶寶面前表現出的更多積極的情緒。
同時寶寶也會出現一種取悅父母和其他養育者的反射性微笑,從而為自身贏得更多的愛護。
因此,與其他情緒相比,積極情緒首先對個體表現出價值,積極情緒也是孩子發展較早、更容易受到的表達。
因此,3-6歲學前兒童對開心的面部表情識別能力最好。
除此之外,學前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大量使他們感到開心、和生氣的生活事件,這時父母及周圍人通常會引導幼兒合理地表達他們體驗到的這些情緒。
而對於傷心、難過這種情緒,父母及他人通常很少表露,雖然孩子的表現會讓父母感到失望和悲傷,但父母並不會表達出他們的感受,所以幼兒識別悲傷的能力不如憤怒。
另外,作為幼兒的養育者、引領者和保護者,父母及周圍人也很少會讓幼兒處於害怕恐懼的環境下,並且也很少表露出這種情緒。
這使得幼兒對害怕的情緒體驗相對較少,因此對這種情緒體驗相對陌生,對其相應表情的辨別能力也相對較差。
其次,在實驗過程中還發現,幼兒對錶情再認的反應比表情命名的快,正確率也更高,這可能與幼兒的言語發展有關。
具體來說,表情再認要求幼兒聽到帶有情緒的詞語後,指出對應的面部表情圖片,其認知水平較低。
而表情命名需要幼兒擁有一定的情緒詞彙儲備量,並且與表情再認相比,其認知水平也要求更高。
研究還探討了學前兒童面部表情識別能力的年齡特徵,發現年齡的主效應顯著,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面部表情識別能力呈現出遞增的總體趨勢。
其中開心、傷心、生氣三種面部表情的識別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只有少數3歲幼兒不能正確識別。
4歲幼兒的識別成績好於3歲幼兒,識別能力有所提升,5歲、6歲幼兒的識別成績更高,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
而對於害怕的表情,只有極個別的3歲幼兒能夠識別,經過四、五歲中間兩年的發展,到學前末期也只有一半左右的6歲兒童能夠識別。
說明幼兒對開心、愉快、生氣三種表情識別已較為成熟,同時也印證了3-6歲是幼兒開心、傷心、生氣等表情識別發展的關鍵期。
各種基本情緒類型的識別能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快速提升,而對害怕這種表情的識別能力可能要延遲到學齡階段才能得到充分發展,還需後續研究進一步驗證。
此外,研究還發現性別的主效應顯著。
表現為女孩面部表情識別的整體能力略強於男孩。
學者們認為這一現象可能與父母對女孩的情緒更為關注有關,導致女孩對情緒的覺察更為敏感,更容易從面部表情線索中推斷出情緒結果,而這種差異主要體現在害怕表情上。
研究還發現,情緒類型和性別的交互作用顯著,簡單效應的分析表明,幼兒的性別差異在高興、傷心和生氣的表情識別上並不明顯。
然而在害怕的表情識別上,女生的表現顯著好於男生。
我們認為通常情況下,男孩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優於女孩,所以在面對害怕的時候,不如女孩表現強烈,導致對於害怕這種表情沒有女孩那麼敏感。
情緒情景理解的發展特點
首先,我們應用情緒觀點採擇任務考察了幼兒對四種不同類型情緒情境理解的特徵,發現情境類型的主效應顯著。
情緒情景的辨別、願望和情緒關係的理解這兩種任務的發展水平明顯高於後兩種。
可以看出,學前兒童對情緒情景的辨別、願望和情緒關係的理解的發展已處於較高水平,得分基本接近滿分,對於這兩種類型的情緒理解出現了“天花板效應”。
基於線索的情緒理解在整個學前階段都處於上升發展的狀態,在學前末期基本達到成熟並維持穩定。
而對於信念和情緒關係的理解則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再到緩慢發展的過程,在整個學前階段發展較為遲緩。
究其原因,情緒理解的這四種情境類型代表了外部的和心理的兩種不同的成分,而情緒情景的辨別、願望和情緒關係的理解是外在的組成部分,是較低層次的情緒理解。
且它是對一些簡單情景類型的感知,構成了理解其他幾項任務的基礎,因此幼兒對這兩種情景類型的理解具有更高的得分和更好的發展。
而信念處於心理的內在成分中,其情況更複雜,它涉及對世界的描述或解釋,因而更難理解,因此它的得分最低。
由於對這些心理狀態理解的難度不同,基於這四種心理理論的情緒情境理解能力也體現出發展順序的特異性。
幼兒在3歲時,情緒情景的辨別以及情緒和願望關係的理解能力就以得到發展,且故事情景和其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幼兒對此理解起來並不困難。
研究表明,幼兒在4歲時信念和情緒關係的理解能力才開始發展,4-5歲期間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因此信念和情緒關係的理解出現時間要晚於前兩者。
線索和情緒關係的理解與記憶有關,即知道線索是引起情緒的原因,這一能力要較晚於前幾個層次的出現。
研究表明3~6歲幼兒已具備一定的記憶能力,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不斷發展,因此幼兒對線索和情緒關係的理解要好於對信念和情緒關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