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職工家庭,李先生最近正在為“誰來接送孩子的問題”而發愁。李先生的父母前段時間回了老家,一時間正在上幼兒園的女兒沒人接送。
而李先生的妻子也正忙着崗位晉陞,每天為了完成KPI而披星戴月,所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工作節奏相對緩慢”的李先生成了接送孩子的最佳人選。
不過因為接送孩子而遲到早退了幾次的李先生,也還是遭到了領導的“不點名批評”以及同事的“玩笑調侃”。
對此李先生感慨道,“都說生育帶給男性的只有福利,可如今看來,對於我們這種既要工作又要顧家的男性來說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女性獲得了職場平等,男性就再也當不成甩手掌柜了。”
對於李先生工作帶娃兩頭忙的狼狽,妻子表示同情,不過李先生的妻子也認為,“如果咱倆性別互換的話,人們就會覺得這很正常了,而這也恰恰說明你們這些男性已經吃慣了性別紅利,生育帶給男性的父職溢價也應該降了。”
事實上,和李先生一樣處境的男性在生活中越來越多見,寶爸帶娃或者夫妻合作帶娃的情況不再是個例。不知道你身邊,這樣的情況多不多?
生育會為男性帶來的“父職溢價”究竟指的是什麼?
所謂的“父職溢價”,指的是因為生育而為男性帶來的正面影響。
比如說,在孩子出生後,父親們往往會變得更有家庭經濟責任感,這使得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實現職場晉陞,以此獲得更多的經濟報酬來平衡因生育而帶來的家庭開銷。
再比如說,從公司僱主的角度來看,組建家庭並且已經生育的男性在職場中更為穩定,家庭經濟壓力這使得他們不會輕易地“跳槽”或者“辭職”,所以僱主們往往會給予已婚已育的男性更加積極的職場表現評價。
另外,生育為男性帶來的“父職溢價”也與其為女性所帶來的“生育懲罰”相對應。有不少的女性在生育後會遭遇事業發展受挫的情況,甚至有部分女性不得不因此而回歸家庭,至此與職場絕緣。兩相比較,“父職溢價”所帶來的好處再明顯不過。
當生育為男性帶來的好處縮水時父職溢價貶值,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近幾年來,我國年輕家庭的育兒模式發生了較大改變,隨着女性在家庭經濟中所作出的貢獻有所提升,部分男性開始主動地將時間和精力傾斜到家庭中來,更多地參與到育兒。
於是,對於這部分男性來說,其職場發展有可能會因為生育而發生晉陞緩慢或者停滯不前的境況。從這個角度來看,生育為男性帶來的好處有所縮水。
另外,時下年輕夫妻對於“男主內女主外”、“男女平等”的理念的接受度較高,“奶爸”的身份並不會受到年輕群體的排斥和非議。當父親在育兒中發揮的積極影響作用被正視和重視時,父職溢價貶值有些時候“倒也是一件好事”。
不過不可置否的是,不管是父職溢價貶值還是生育懲罰的存在,在當下生育的附加開銷仍然是家庭開支的大頭,生育壓力的普遍存在讓年輕夫妻們不得不“負重前行”。尤其是沒有外力支持的情況,比如說父母不幫忙帶娃,年輕家庭的生育成本付出會更多。
當父職溢價貶值時,育兒成本所帶來的壓力究竟該如何消化?
首先,職場應該對“寶媽”“寶爸”給予更高的“包容度”。對於雙職工家庭來說,生育成本的附加對於生活所產生的影響最明顯地體現就是職場發展。社會對於已育家庭的“歧視”和“偏見”,使得“寶爸”、“寶媽”身份的打工人,被貼上了“工作精力不足”等負面標籤。
而當社會對於已育身份多一些包容時,年輕家庭在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則會更加遊刃有餘。
其次,社會應該幫助解決部分“育兒之憂”。時下年輕家庭的父母對於孩子教育方面所產生的焦慮心理明顯,如果社會能夠保障教育公平,那麼相信生育率會隨之有所提升的同時,年輕家庭的育兒壓力也會有所減輕。
另外,育兒托育的普及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年輕夫妻時間精力不足的情況。
最後,夫妻倆需要做好工作和家庭的分工與平衡。夫妻倆抱有一致的育兒理念,這對於育兒的家庭分工會大有好處。
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在家庭中的付出都應該被尊重和感激。不管是全職寶媽還是全職寶爸,他們在家庭中的傾情投入和另一半所創造的經濟價值等同。
育兒成本在孩子出生後是不可迴避的,年輕的父母們應該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不管是父職溢價貶值還是生育懲罰都應該被正確看待。
與此同時,年輕的父母們也應該在育兒這件事上更有擔當,彼此懂得包容和理解才能為孩子撐起一片天,高質量的陪伴是由父母雙方共同經營創造的,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會在孩子的成長中留有遺憾。
碎碎念:
在生育壓力較大的當下,育兒成本不應該只由父母承擔,社會資源以及生育也應該在此方面有所傾斜。另外,年輕家庭也要理性看待生育壓力,能夠陪伴孩子一起走一段路也實為人生中的一項美妙的體驗。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