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長最為關鍵的因素,因為父母的陪伴可以緩解孩子的壓力,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鼓勵孩子正確面對遇到的問題,也方便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以讓孩子更好的面對社會帶來的挑戰。
但可能會出現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情況,所以父母應該要注意孩子的陪伴方法。
0-18歲分齡陪伴建議出爐!別讓“無效陪伴”傷了孩子
第一階段是0-1.5歲,陪伴是親密
由於家長、社會、學校對心理健康的健康發展不了解,缺乏心理認知,孩子會出現厭學、叛逆、沉迷遊戲、失控等問題。這些都是孩子向家長和社會發出的求救信號,在要求更適合的發展環境。
如果家長不理會,認為是孩子的問題,給孩子更大的壓力。這種方式強化了孩子的創傷。
孩子雖然身體上長大了,但情感發展和精神成熟停止了,這也導致了他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和職業發展出現各種問題。
孩子年齡越小,影響越大,以後越難解決。
其實我們需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用不同的方式陪伴孩子。
這個時候,母親的穩定、愛和及時的反應決定了孩子的信任和安全感。以後性格會更健康,人際關係和事業會處理得更好。
第二階段1.5~3歲,陪伴是分寸
這個時候,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試圖擺脫外界的束縛,展示自己的力量。
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要有良好的分寸,即給孩子適度的自由,但也要控制,只有這樣,孩子才能養成寬容、自尊的性格,孩子才能確立自主性,孩子未來的生活才會更加符合社會秩序和法治。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過於縱容或過於嚴厲,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就會造成孩子自卑、被動、無能,還有一種情況是放任他們放縱,會造成孩子行為失控,不遵守公序良俗。
第三階段3~6歲,陪伴是探索
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好奇並積極探索,喜歡問為什麼。
如果這時候家長給予耐心的解答,孩子的主動探索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自我意識會得到發展,對周圍環境會有進一步的探索,會喜歡交流,這種能力也會得到增強。
相反,如果家長在這個階段否定和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就會受挫,產生被動、自卑、不敢探索的心理。
0~6歲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如果父母在這6年里給予適當的治療,孩子以後的學業、婚姻、事業都會一帆風順。
第四階段6~12歲,陪伴是恰當
這個階段是孩子養成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如果家長用愛、關注、鼓勵和支持陪伴孩子學習,幫助孩子總結歸納學習要點,不要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孩子會更加勤奮好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以後的工作態度打下基礎。
相反,父母對待孩子不恰當,對孩子要求過高,孩子容易自卑,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第五階段12~18歲,陪伴是放手
這個階段是青春期自我認同和角色困惑的時期。這個階段身體發展迅速,內心有很多衝突和困惑,要獨立但不獨立,和父母矛盾頻發。
這個階段是父母最焦慮的階段,如果父母在前四個階段處理得當,孩子的青春期表現會相對穩定,孩子也會很好的融入。
在這個階段,我希望脫離父母的控制,自己做決定,開始對異性有好感,關心老師同學的評價,成為自己,有自己的看法,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
家長應該如何提高陪伴質量?
親子共讀,閱讀陪伴
沒有作業和補課的課餘時間,要靠看書來填補。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書店或圖書館,讓孩子接觸書籍。在孩子小的時候,陪他們讀書,整理內容,分享經驗,也是一種教育。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愛上讀書,從讀書中獲得無窮的知識和精神滋養。
親子鍛煉,運動陪伴
無論是孩子的生長發育,還是父母的工作節奏,都需要健康的身心。家長要增加孩子的身體活動,鼓勵孩子堅持鍛煉,增強體質。特別是周末和節假日,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做運動。有很多互動運動。在鍛煉和提高自己協調能力的同時,還能增進親子關係,一舉兩得。
親子家務,勞動陪伴
生活能力要在生活中培養,家務是孩子參與家庭生活的好方式。在勞動中,孩子能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責任感。家長可以給孩子布置簡單的家務,比如設計親子廚房,通過和孩子一起做家常菜、煲湯來放鬆和促進互動,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真正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