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圖片中爸爸說的那句“你饒了我吧”。讓我想起自己輔導兒子作業的時候,不知道多少次,抓着自己的頭髮,痛苦地跟他說“求求你了,饒了我吧。”當時內心的崩潰指數是要崩盤的節奏啊!甚至有時候會說“我不活了,活不了了”。沒有輔導過孩子的人,永遠體會不到這種內心的煎熬。
這段話里的“小菜一碟”“講了兩遍”“孩子還是一臉茫然”這些詞簡直就是我每天都在感受着的。一道簡單的應用題,他就是讀不懂題意,我哪是講兩遍,五六遍也是家常便飯,孩子還是似懂非懂。當時血壓蹭蹭往上走,手就一直想抬起來打在他身上。有時候就真的動手了,可看着孩子可憐的樣子,又心疼。這種又生氣又心疼的情緒,真的讓人崩潰。
不過,我最近看了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文章。自己也經常反思。孩子還那麼小,我們給他講的這些所謂的“小菜一碟”的知識,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他需要時間來消化,需要大量的訓練來內化。如果給我們一堆全新的知識,我們能一下子會了嗎?想到這些,我便能淡定了很多。告訴自己,不要發火,應該幫他找到問題所在,到底是因為讀不懂題意,還是計算不認真,還是這類題不會?找到問題根源,加強訓練。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再來說“只有坐在媽媽的位置,才真正明白媽媽的脾氣為啥不好”。媽媽輔導作業,這真的是一件挑戰內心情緒底線的任務。每次我因為輔導作業跟孩子發火,拍桌子,他爸就會說,有點耐心不行嗎?直到他參與了輔導,才發現,他桌子拍得比我更勁兒大。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靜下心來反思一下。小孩子在寫作業出了錯的時候,本來就很怕被家長批評,家長一邊罵一邊講題,孩子提心弔膽的,是在聽你給他講題?還是在擔心自己的安全?孩子越怕越聽不懂,家長越講不明白越生氣,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我個人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現在突然醒悟的事,以後再輔導孩子的時候,他越是錯了,我們越應該心平氣和地給他講解,這樣他才能安心地聽,才能儘快地懂。如果實在控制不住情緒,可以先出去冷靜一下,平靜一下情緒再來講。
從幼兒園到現在三年級,我也輔導二少爺有五六年了。也曾經打,也曾經罵,也曾經哭,也曾經笑。現在想想,在陪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學習。與其說是我在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孩子在教育我。
陪讀的路還很漫長,繼續學習吧。
大家有沒有過輔導作業的崩潰瞬間,歡迎評論區聊聊您的感受或者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