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案例,江蘇的一位母親,因為孩子在家上網課,每次還上完網課還不願意收拾書桌,盛怒之下,將孩子的書仍滿房間,讓孩子立即收拾,“及時止損”。
可孩子依然大唱反調:我才上二年級,你說的成語聽不懂!但我知道筍是可以吃的。
也不知道是真的不懂,還是故意其母親,孩子的回答倒也挺可愛的。
育兒的道路上,總會有父母吐槽,孩子總跟自己唱反調。
為什麼孩子總愛唱反調?
1.唱反調,孩子成長的內驅力
心理學上的“白熊實驗”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個問題。
心理學家讓參加實驗的人:別去像一頭白熊。
可結果顯示,一般根本想不起白熊的受試者,在心理專家提醒後,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並在接下去的幾分鐘,不斷地想起白熊。
受試者發現越是克制不去想,腦海里,白熊的形象越是揮之不去。
“白熊實驗”傳達的意思是:過度禁止行為,反而會產生一種關注提醒。
應用到親子的日常中,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會手機,快去寫作業,孩子越磨蹭。
在孩子看來,“被要求”是一種壓迫,只有“對着干”,“唱反調”才能體現出自我意識,體會自主的快樂。
3歲之前,孩子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時期,並且需要依賴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依賴和控制之間,達成一種平衡關係。
而隨着孩子認知、言語、行動力的提高,孩子有了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對於父母的控制會感受到“危機”。
孩子用“唱反調”,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試圖維護自我意識,掌握活動的自主權利。
父母與其威脅孩子“不收玩具,就別吃水果”,不妨轉變為:“要吃水果了,我們需要先把玩具收起來,給吃水果騰地方”。
與其說“不寫完作業就別出去玩”,不妨轉變為“等你完成今天的作業,我們一起來玩一會兒。”
家長避免自己說出要求性的詞語,降低孩子“唱反調”的慾望。
2.唱反調,孩子情緒的出口
除了孩子自我成長的需要,有時孩子唱反調是自己感受的需要。
有一個媽媽就曾向我抱怨:自從有了老二,以前乖巧懂事的老大跟變了個人似的。
她哄老二睡覺,老大就故意大喊大叫。無論她怎麼訓斥,老大總是嬉皮笑臉的。
這其實是孩子感覺到,媽媽對他關心不足,他通過製造混亂、唱反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渴望關心的想法。
還有一種與父母唱反調,是因為學習的壓力越大,回家就越想頂撞父母。
人受到挫折會導致自尊心、自我價值感急劇下降,為了阻礙這種痛苦的感受,內心虛弱的孩子會選擇“唱反調”這類強烈的情緒體驗來獲得力量感。
這時,如果我們可以敏銳察覺到孩子的求救,我們便能忽視“冒犯”,積極幫孩子找回自信力。
3.有些擔心,只是假設
為什麼父母很反感孩子的唱反調?
分享看到的一位父親的心理諮詢案例。
諮詢師:為什麼一定要孩子聽話、不允許他唱反調呢?
父親:怕孩子將來會吃虧呀!
諮詢師:他不走你安排的道路將來一定會吃虧嗎?就算走了你安排的道路未來一定會不吃虧嗎?
父親猶豫了:可哪兒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其實這個父親就是走了一條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並且他接受的也是這樣的教育,所以父親覺得為孩子鋪路是理所應當的。
走其他的路一定預示着危險嗎?
吃虧、危險不過是父親對計劃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感所帶來的恐懼。
心理學對這種恐懼有個定義叫“災難化思維”,它有個熟悉的句式:萬一……怎麼辦?
對於未來的事情,設想多種結果,然後朝着最壞的結果想象。
其實,孩子當下的“唱反調”和未來並不是質變關係。
身為父母,不要苦惱孩子為什麼“唱反調”,而是做好“有效溝通”的表率。
把親子衝突當作孩子社交的演習,和孩子一起探索,相互好好說話,學習情緒管理。
4.這樣解讀“唱反調”,父母不再焦慮
心理學家勞倫斯曾說: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想要解決“唱反調”,我們不應該去定義它,而是去面對它。
01接受孩子“唱反調”的事實
我們要明白隨着孩子的成長,會越來越迫切地想要獲取自主權。
小時候無條件聽從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長大後突然就變得雄才大略。
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調”,面對孩子的反調,父母才能少些憤怒,多一些積極的問題解決之道。
02隻解決發生的事,不給人貼標籤
當我們要求孩子吃飯要慢一點時,孩子反問“為什麼要聽你的?”
我們不必憤怒,心平氣和地解釋給孩子聽:
作為父母,我有責任把我知道的事告訴你,就像這碗湯很燙,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訴你不要碰,是擔心你燙傷,我也會心疼。
當親子矛盾顯露苗頭時,我們不去評判孩子的好壞,不去強勢要求,將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就好。
這種舒服的關懷,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納我們的好意。
03與其阻攔,不如陪伴
曾看過一個故事,兒子要幫同學打群架,父親自知阻攔不了,便提議:坐公交車太累了,我開車送你去吧。
這一路上,父親不動聲色地諄諄善誘,讓孩子漸漸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沒那麼堅持。
讓孩子看清自我的稚嫩,不是靠阻止而是支持。
陪孩子去做他認為“對的事”,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保護。
我們置身其中,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看清對錯,這不但維護了他的自尊,也為自己贏取信賴與尊重。
04無論何時,讓孩子知道“我愛你”
親子之間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不影響家人相愛。
我們可以彼此冷靜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們可以表達反對立場,但不必攻擊威脅。
我們可以不發表意見,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這些,孩子再唱反調,也不會變壞。父母再憤怒,也不會傷害。
親子之愛,本來就是不問你是誰,只因你是你。
正因它偉大、無私又真心,所以沒有什麼能阻隔,我們又何必傷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