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哪個原因,當你說出這句話,就只有一個含義,就是表達我們的怒氣,此外,還說明了我們曾經的每一次告知,都沒有效果。那麼我們有沒有反思過,孩子為什麼不聽話呢?為什麼不洗手就吃飯呢?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獲得了關注
媽媽因為這件事發了脾氣,因為這件事,媽媽注意到了孩子,孩子因此獲得了關注。如果孩子聽話,吃飯前洗手了,乖乖收拾玩具了,那根本得不到關注,這樣做至少能讓媽媽看到自己,這樣做至少能讓媽媽不看手機,所以,乖乖聽話根本是個笨主意。
用行為,不要說教
如果我們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用行為,而不是語言。
不是無休止地說教,如果說教太多,孩子很快會變成“媽媽的聾子(mother-deaf)”他們會對媽媽的嘮叨免疫
在衝突中,孩子不願意傾聽,衝突中無法用語言來教導孩子,因為這時候他聽不進去,即使孩子什麼也不說,他依然在用行動和態度表示着對抗。
我們需要用行動表示,事先制定好規則,尊重規則,並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選擇不遵守規則,講道理沒用,也不要用懲罰,我們需要平靜地說出不遵守規則的後果,然後並堅持克制自己的憤怒情緒,克制、剋制、剋制
比如:事先和孩子制定好飯前洗手規則和違反後果
”如果不洗手,那我就選擇不和你一起吃飯。“平靜地挪走飯菜,食物只提供給洗了手的人;第二次,當孩子們又不洗手時,不需要嘮叨,只要行動就可以了,溫和地、堅持規則。這樣,媽媽就不會被孩子弄得暈頭轉向,孩子也不會利用不洗手達到他們的目的。
再比如說,孩子挑食不吃飯,我們提前制定好規則,想要吃什麼提前說好,如果做好飯之後再提意見的話,兩個選擇,老實吃飯或者是不吃,再下一頓飯之前什麼也不能吃。堅定規則,執行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