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是和一個很合拍的朋友一起吃的。她的兒子是我見過的所有男孩子中,最有“男孩樣”的孩子:愛運動、有擔當、豁達、果斷、照顧女孩、淘氣、可以容忍的直男氣質。
培養出這種男孩的媽媽,是個睿智的媽媽,我這個很合拍的朋友,在選擇兒童讀物這件事上,常常令我大開眼界。
今天我們一起研究了一套尤其適合女孩讀的書——《成長三部曲》。一套三冊,分別講述和姐妹相處、豁牙煩惱、公正看待不一樣戀情這三件事。
我看完這套書後,內心非常震撼:同樣是兒童讀物,國外的和國內的差別很大。
無論是書籍的表現形式,還是價值觀點,國外的很多同年齡級的書,更能引發孩子的興趣、給孩子開腦洞。
為什麼呢?
第一、國外兒童讀物大多數是開放式的結局,在內容上只展現現象,不給出總結;國內兒童讀物總是會在某個地方,告訴你一個經驗或者一個教訓。無論是鄭淵潔、曹文軒的“正經書”,還是米小圈系列這樣的口水書,都是這個傾向。
第二、受這些年大語文課程推廣的影響,家長們都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專家們也不停強調家長陪伴孩子閱讀的重要性,正規考試中的閱讀分數比例也在大幅度提高,種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帶來的後果就是:孩子的閱讀帶着或明或暗的目的性。
舉個例子:一多半家長引導孩子閱讀,帶着積累寫作素材、鍛煉閱讀題答題能力等目的,家長high得要命,孩子呢?他從閱讀行為中獲得的快感有幾分?
我從去年開始,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給孩子的閱讀減負”,讓孩子從目的明確的閱讀培養中,轉化為“躺平式”閱讀,不摘抄、不寫讀書筆記。
就像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要從原生家庭中獲得治癒;揠苗助長式閱讀引導帶來的傷害,要從激發孩子自身閱讀慾望中獲得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