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
孩子想要買玩具,家長不同意,他就躺到地上撒潑打滾;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還不睡,好說不聽,凶一下就哭;
嬌氣,受不了一點委屈,是個愛哭鬼......
孩子的各種情緒問題,你是如何處理的?是耐心地哄?還是拉下臉來吼?
其實,不論是“哄”還是“吼”,都對孩子的成長不利,沒有真正有效地去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如果以後又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還是會有同樣的表現。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介紹了一種“五步走”法則,幫助家長引導孩子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具體是這樣的:
第一步:注意自己的心跳。
當我們情緒激動時,我們的心跳就會加快。孩子也是如此。當感覺到自己因為某件事情心跳加快時,預示着我們的情緒開始要大爆發了。這時,我們就要開始深呼吸。幾次之後,我們就能慢慢地冷靜下來。
第二步:認知覺察,自己與自己對話
當情緒穩定下來了,我們就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怎麼啦?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是什麼事情讓我這麼生氣?
其實,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時,我們的情緒就能好了一大半,理智就能慢慢地恢復。所以,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很關鍵,就像我們給自己的情緒按了一下暫停鍵一樣。
第三步:接納自己
家長最難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時看見孩子生氣,我們甚至會比他們更生氣。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家長應該有的認知。只有接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負面情緒才能消減。
第四步:反駁不合理的認知
情緒的產生,通常不是直接因為某件事,而是我們對某件事的解讀造成的。比如孩子考試考砸了,孩子好難過。難過不是因為考得不好,而是因為孩子覺得考得不好,老師不會喜歡自己了,或者覺得自己完蛋了,不是讀書的料等等,是對“考得不好”這件事的解讀才讓自己產生了不良情緒。
其實,這樣的解讀是不合理的。我們要學會反駁:老師不會因為我一次沒考好就不喜歡我的;一次沒考好並不代表我就不是讀書的料......
第五步:選擇積極的行動
通過反駁,我們知道了不能片面地看待問題。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要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還是考得不好這件事,家長引導孩子去找原因,針對原因,找到合適的辦法去解決它。
通過以上五步,不但教孩子學會了管理自己的情緒,還能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