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校園欺凌」事件,闖入了我們的視線。
在網絡流傳的視頻中,被打的女孩坐在座椅上,頭髮散亂,任由另外三名女孩輪番對其扇耳光進行施暴。畫面中,施暴者和被打女孩年紀都不大,疑似是一起發生在未成年人之間的霸凌事件。
此前我們已經和大家聊過許多次「校園欺凌」的問題。
很多時候,校園欺凌都會被輕飄飄帶過——「孩子鬧着玩而已,沒什麼大事」。
但最近一項新研究卻警示我們,千萬不能輕視孩子的「惡」。孩子欺負其他小朋友的行為可不是小事,那可能埋下長久的隱患。
來自芬蘭圖爾庫大學精神病學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8~9 歲時欺負他人的孩子,長大成人後發生暴力犯罪的風險更高。
這項研究是基於 1989 年收集的芬蘭全國性流行病學數據,涉及 5400 名兒童。
在數據採集階段,參與者的年齡為 8~9 歲。當這些參與者長大到 30~31 歲 時,研究人員從芬蘭國家警察登記冊中提取了這些參與者涉嫌暴力犯罪的信息。
通過分析隨訪發現,經常欺凌他人的男孩在成年後犯下嚴重暴力犯罪(如殺人或重傷他人)的相對風險,幾乎是從不欺凌他人的男孩的三倍。
研究人員在控制了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結構、社會經濟地位和兒童精神病理等因素後發現,童年時欺凌他人和成年後的暴力犯罪之間的聯繫仍然存在。不過,被欺凌的經歷則與暴力犯罪的風險增加無關。
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如果發現孩子可能參與到欺凌行為當中時,必須要及時干預、制止。不要讓一時的「鬧着玩」,釀成影響孩子一生的錯誤與遺憾。
參考資料: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violence-bullying-2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