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一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願望,恨不得傾盡畢生心血去培養教育自己的孩子。然而許多人發現,不少孩子到頭來不僅沒有變成父母期盼的模樣,反而學到了父母不少缺點。
孩子和父母的缺點越來越像
比如有的父母發現孩子的習慣和思維跟自己越來越相似,有位網友說到,自己平時不太注重家中物品的收拾整理,喜歡進門把脫下來的鞋子亂踢,換下來的衣服褲子喜歡直接往沙發上扔。
有一次她無意觀察到,自家的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竟然也學會了亂扔東西,並且亂扔亂放的地方和自己一模一樣!為了證實這是否是偶然,後來她又刻意觀察了幾次,確認自家孩子是學到了自己亂扔東西這種壞習慣。
再比如有的孩子發現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和自我擁有的性格,跟自己的爸爸越來越相似。這位網友說道自己的爸爸屬於性格比較急躁,做事比較馬虎的人,雖然父母常教育他做人要溫和做事要細心,可事實上在越長大越經歷了更多的事情後,他發現自己為人處世的風格像極了自己的父親。
不少父母和孩子發覺這種現象後都不禁疑惑,明明自己教孩子的都是好的,怎麼學到的都是自己身上的缺點呢?明明自己知道父母的缺點是什麼,怎麼最後還是潛移默化地復刻到自己身上了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方面是耳濡目染的作用,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大半的時間是受到家庭氛圍和父母影響的。
這種耳濡目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心理暗示。都說水滴石穿,父母把再好的理念灌輸給孩子100遍,都比不上孩子從父母日常的行為習慣上看到的聽到的學到的。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在還沒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年紀里,父母對他們來說就是全世界,所以父母的言行舉止就成了他們學習和模仿的對象。
而人們總是容易在自己最親密的人前暴露陋習,對於自己的孩子是完全信任的,做人做事沒有任何避諱意識,因為在他們眼中,孩子什麼都不懂,更不會想到孩子會去模仿自己所暴露出來的缺點陋習。
另一方面是許多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並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以及與孩子相處。有的父母會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屬品,於是做的最多的是管控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固然是沒有錯的,可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缺少與孩子的溝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成為自己心中的模樣。他們不詢問孩子的意願讓他們學習不擅長不喜歡的東西。
日日年年,許多孩子在父母這樣強硬的管制下變得叛逆,變得討厭他們的父母。如果當一個人開始對朝夕相處的父母產生厭倦情緒,便會看不到他們身上的任何優點,而只看得到缺點,甚至還會因為逆反而刻意模仿。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大的,良性的親子關係是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關鍵因素。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
首先,最簡單粗暴的方法便是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看到父母好的一面,或者是想要交給孩子的一面。
如果想告訴孩子養成愛整潔的習慣,那麼自己在平日的生活里,就要把如何收拾整理物品做給孩子看;如果想教育孩子做一個溫和的人,那麼自己在孩子面前就要輕聲細語講道理,為人處世得溫和。
其次,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學習里給孩子更多的鼓勵。一方面是可以增強孩子不斷嘗試的信心,在嘗試中去尋找到自洽的處事方式;另一方面是可以維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就算吃虧也不怕沒有重來的勇氣,會覺得父母是自己最大的安全感。
最後,是需要給孩子更多自我的空間,培養孩子獨立人格,和他們的相處就像朋友一樣。雖然說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任,需要正確的教導,但這並不代表要一味地去控制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引導孩子。
當孩子想要做一件事情時,父母可以適當給其空間去判斷這件事情怎麼做如何做該不該做,然後跟孩子溝通,如果他的想法是正確的,便可以鼓勵他放心大膽去做;如果他的想法不夠成熟或者錯誤,也可以用講道理和分析的方式去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思考。
這樣的相處不僅會讓孩子慢慢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也會讓他們感受到尊重,甚至會讓他們對引導自己給自己講道理的父母產生崇敬感。
其實一個家庭的發展,不過是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的過程。不只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時有教育孩子的責任,當孩子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後,也有引導父母的責任。
學會如何和父母相處
雖然父母是生養我們的人,但人無完人,父母也會有自己的缺點。外人常常不好當面言道,只會背地講小話。但孩子是父母最親密和信任的人,當我們看到父母的缺點時,其實是可以指出來然後予以溝通和探討的。
父母其實很多時候還是比較聽取自己孩子的意見的,所以他對於孩子言之有理而自己不足的缺點,是比較容易接納和改進的。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保有自己的思想,對於父母的教導和言論,有自己的思辨能力。即使是從小到大被父母教導的事物,如果長大後經過思考自己覺得不對,也應該及時改正。學習他們身上好的地方,而摒棄他們身上的缺點。
任何一段好的關係都是彼此成就的,有時候不妨靜下來與他們相處,才會發現原來在這世界上,最像我們自己的人就是我們的父母,也最能從彼此身上到另一個自己。
作者/啦啦 校稿: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