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2022年07月05日12:15:12 育兒 1148


“我這段時間一直在做深深的檢討:


我們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太自以為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有沒有因為自己是父母,所以總覺得自己是對的,這件事情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這段台詞,來自熱播劇《加油媽媽》。


在與兒子爆發多次爭吵後,演員吳越飾演的媽媽蘇青深刻自省,說出了這段戳中很多父母痛點的話。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這個痛點暴露了許多父母很難開口對孩子說的一句話——


不是“我愛你”;


而是“我錯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孩子總是欠教育!”

身為父母的女兒,我首先是被這段台詞狠狠共情到了,從小到大,每次發生矛盾時,我的父母第一反應永遠是先為自己辯護,把自己撇清:“我沒錯,錯的是你。”


印象頗深的有這麼一件事:


有次我媽做了個夢,夢見我考試沒考好,睡醒後余怒未消,就把我罵了一頓。


因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夢挨罵,我心裡特別不舒服,可就當我據理力爭時,我媽不耐煩地擺擺手:“要是你學習更用功,一點兒不用我操心,我還會做這樣的夢嗎?我咋不夢見你考上清華了呢?”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言外之意就是:“我還不都是為了你,為你操碎了心。”


當時的我隱約覺得媽媽說的不對,可媽媽確實為我做了很多,無從反駁之下,我只能保持沉默。


可這件事像根刺一樣扎在我心上,每當想起,依舊有些難受。


有類似這種經歷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算少數,甚至算得上是一個非常普遍的、令人窒息的問題。


就在前幾天,我們後台還收到這樣一條留言諮詢:


“孩子27歲,疫情原因離職在家兩年了,現在變得不知好歹還油鹽不進。


我們好心安排她回原來單位,她死活不願意,居然說我們翻舊賬。可她自己也沒找到適合的工作啊!她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啥目標,想找哪方面的工作。


之前她表姐建議去美甲店攝影店試試,去面試人家覺得她年齡大,不適合當助理或者學徒,她覺得人家歧視她,就再也不找了。


跟個沒出息廢物一樣,天天就知道在家哭,就會給我們臉色看,找挨罵怎麼辦?”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我相信這位家長一定是真心想幫孩子做點什麼,但言語間卻透露出“我沒錯,是孩子拉胯”的傲慢強勢,可以想象她的孩子從小到大過得有多麼憋屈。


這個已經27歲的孩子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幫助,稍微遇到點挫折就輕易放棄。雖然已經成年,卻仍然無法為自己負責。


糟糕的人生背後,一直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她,這雙手其實就是她的父母。


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說:“最嚴重的錯誤莫過於,不覺得自己有任何錯誤。”


當家長總是以“正確”的姿態給孩子各種建議和要求時,孩子也就失去了獨立思考的機會,他們的判斷力和嘗試精神一點點萎縮,逐漸變成了一個依附於父母的巨嬰。


所以這位家長想要的解決辦法,就藏在她的話里——


若想改變現狀,先得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指責否定的態度、“我很正確”的自信,然後給足時間空間,讓孩子慢慢找回已經丟失的自我。


令人遺憾惋惜的是,如果這些事能更早一些去做,或許就不會造成如今父母孩子都痛苦的局面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正確”的傷害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就有這樣一種無力感:節目原本是想鼓勵孩子們大聲說出心裡話,可孩子們說著說著,就不敢說、不想說了……


一個小女孩,一開始挺胸抬頭站到演講台上,說出自己的訴求:希望媽媽不要總拿自己和別的孩子比,貶低否定自己。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孩子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孩子渴望媽媽關愛、認可的訴求表達得很明確,可是她的媽媽壓根沒聽進去。


小女孩話音剛落,媽媽就立馬反客為主,列出123點原因又把女兒教育了一通,急着證明:“我否定你是有原因的,我沒錯,你這麼想不對。”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另一個十幾歲的小夥子,站上去就大喊:“我再也不要吃蘋果和雞蛋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這麼大的孩子,吃東西都不能自己做主,得正兒八經上節目提出訴求,才有機會被媽媽聽見。


但你以為他媽媽聽進去了嗎?完全沒有!他的媽媽立馬站起來為自己辯解:“你看你長得這麼帥,就是因為媽媽要求你吃蘋果和雞蛋!(我有什麼錯呢?讓你吃你就吃!)”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還有一個女孩的媽媽給自己報了英語課,結果上了幾節就放棄了,然後讓女兒接替自己去上。


當女兒對此表達抗議時,媽媽為自己的放棄找了個好借口:“那是為了激勵你,給你花錢我還有錯了?”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與家長們的“理直氣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孩子們越來越微弱的聲音,越來越低落的眼神。


他們不是真正接受了父母的“教育”,而是妥協了:“說出心裡話有什麼用呢,說了也是白說。”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怎樣呢?


一方面,如果父母從來不認為自己有錯,那犯錯的一方就只能是更為弱勢的孩子。孩子經常被父母批評斥責,TA會慢慢地內化一個穩定的認識:自己不行。


另一方面,父母永遠沒有錯,孩子就看不到認錯的榜樣。雖然TA經常被要求認錯,可TA學到的卻是“強者”不會有錯,錯的都是“弱者”。TA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變成父母這樣的“強者”,把錯誤歸咎在比他更弱的“弱者”身上。


這就不奇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自卑又自大的成年人,無法為自己負責,還絕不允許別人如此說自己,過得擰巴又不幸福。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永遠正確的自己,也是脆弱的自己


美國心理學家埃文斯曾講過一個故事:


賣冰激凌的窗口前,站着一位媽媽和她的女兒。

媽媽問女兒:“你要哪種口味的?”

女兒說:“我想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應該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味的東西。”

“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

最後,媽媽無奈地嘆了一口氣:這孩子怎麼這麼倔。


埃文斯問這個媽媽:“為什麼一定要讓女兒選巧克力味?”


她說:“我覺得好吃,所以想給女兒吃。我太愛她了,我只想給她最好的。”


原來,是媽媽自己的心裡住着一個喜歡吃巧克力冰激凌的小孩,所以她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其實很多強勢的父母心中都有一個未被滿足的“內在小孩”,這個“小孩”的焦慮和害怕沒有被他們的父母看見和接納過,於是他們的心中留下了創傷和遺憾。


等他們當上父母后,就會無意識地讓孩子重複自己的童年模式,於是創傷和遺憾就被“傳承”了下來。


可“傳承”並不能治癒受傷的“內在小孩”,只會造成邊界不清,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混為一談。


幾年前,一位母親出於自認為的“正確”考慮,替女兒填報了高考志願,不想卻填錯了,導致女兒失去了讀好大學的機會。


這位母親留下了一張“對不起”的字條後,跳進了河裡。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執着於“正確”的父母,很多時候不是故意要強勢壓迫孩子,只是當局者迷,沒有看到自己內心隱藏的不安、焦慮、擔心……


既限制了自己,又限制了孩子。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尊重孩子,為自己負責


其實永遠正確的,只有一件事——在孩子自己的每件事上都尊重孩子的意願。


因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必須在自我掌控之中。

就如同皮膚是一個人的身體邊界一樣,意願是一個人的精神邊界,父母多問孩子一句“你願不願意”,然後真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就能避免掉絕大部分錯誤的教育行為。


也許有些父母會說:“那如果孩子真的有錯,難道不用糾正,也隨他意願來嗎?”


面對孩子不成熟的失誤,這時候就涉及到“起心動念”:


我們糾正孩子行為的根源,到底是出於對於孩子的幫助,還是出於對自己的滿足?


如果是出於愛,那麼行動就不會去傷害,比如不耐煩地打斷、居高臨下地指責、指桑罵槐地諷刺……這些都不是愛的表現,愛不會讓人失態,只有失控才會。


但試圖用“正確”去控制,一開始就是錯了,以控制為目的的“愛”,不叫愛,叫馴化。


我很喜歡《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親犯錯後跟德善道歉時說的那句話:“爸爸對不住你,爸爸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女兒27歲,是沒出息的廢物”:父母越“自信”,孩子越自卑 - 天天要聞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不可能永不犯錯——


不害怕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看見孩子的真實訴求,給到孩子真正的幫助;


放下家長權威,真正俯下身來,觸碰孩子的內心,才能引導他們走向自己的路。


走出永遠正確的幻境

才能擁抱孩子

優秀的父母

才不怕向孩子認錯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育兒先育己

點擊下方鏈接,了解詳情↓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 天天要聞

寶寶燒水壺會有毒嗎?四大風險危害要規避

寶寶燒水壺不僅是專為寶寶而設計的,用它還可進行燒水、煮茶等,而且優質的寶寶燒水壺燒水效率快,且能夠幫助我們節約時間等,但我們如果選購到劣質寶寶燒水壺,可能就會存在加熱效率慢且加熱不均勻、還會散發有毒有害的物質等,這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危害非常大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 天天要聞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啥意思,有道理?

“小暑逢單,地下不幹;小暑逢雙,天乾地裂”是一句流傳於中國民間的農業諺語,其核心是通過觀察小暑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單雙數,預測後續的天氣旱澇趨勢。這句看似簡單的俗語背後,凝結了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規律的長期觀察與智慧總結,但其科學性和實用性仍需結合現代氣象學與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