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日本兒童養成(四)

2022年07月01日07:23:18 育兒 1969

日本的孩子都有玩具。父母及親友都給孩子們送布娃娃及其他玩具,有的自己做,有的是買的。窮人們則幾乎都是不花錢,自己做。幼兒用布娃娃及其他玩具做遊戲,如擺家家、當新娘、過節日等等。遊戲之前先辯論:大人是怎麼做的?有時爭論不止,就請母親裁決。孩子吵架母親就說:“貴人度量大”,勸大孩子忍讓。常用的話是:“吃虧者佔便宜”,意思是,你先把玩具讓給小孩子,過一會兒,他玩膩了,又想玩別的,這玩具還是你的。母親這個意思,三歲的孩子都能很快領悟。或者,在玩主僕遊戲時,母親會讓大孩子當僕人,說大家都高興,你也有樂趣。在日本人生活中,這種“吃虧者佔便宜”的原則,即使在成年以後,也受到廣泛尊重。

日本人訓育孩子,除訓誡與嘲弄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隨時給孩子吃糖果也被認為是轉移注意力的辦法之一。隨着孩子接近學齡,就會採用各種“治療”方法。如果孩子脾氣暴躁、極不聽話、喜歡吵鬧,無法管束,母親就把他們帶到神社或寺院去。母親的態度是“讓我們求神佛給治療吧”。多數場合相當於一次愉快的郊遊。施行治療的神官或僧侶與孩子嚴肅談話,問孩子的生日和他的壞毛病。然後退至後屋祈禱,再回來宣布病已治好。有時則說,孩子淘氣是因為肚子里有蟲子。於是,他給孩子做祓,清除蟲子,然後讓他回家。日本人說這種方法“短時有效”。也被認為是“良藥”。把一種盛滿干艾粉的小型圓錐形容器放在小孩的皮膚上,點火燃燒,叫做“灸”。其斑痕留在身上一輩子。艾灸是東亞一帶古老的流行療法。日本也有這種傳統,用它來治療各種疾患。艾灸還可以治脾氣暴躁和固執己見。六七歲的小孩就是如此接受母親或祖母的“治療”。難治之症甚至要治二次。但很少需要用三次來“治”孩子淘氣的。艾灸並不是懲罰,不是美國人說的“你這麼干,我可要揍你!”那是懲罰。但艾灸的苦痛遠甚於挨打,孩子們於是懂得,不能淘氣,否則要受懲罰。

除了上述對付調皮孩子的各種辦法以外,還有很多習慣,培養孩子具有必要的身體技能。他們十分強調教師要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動作,孩子則必須老老實實地模仿。兩歲之前,父親就讓孩子盤腿端坐,兩腿盤起來,腳背貼着地板。剛開始時孩子很難做到不仰面朝天。尤其是,端坐的要領之一是強調身子要穩定,不能亂動,不能改變姿勢。日本人說,掌握端坐的訣竅就是全身放鬆,處於被動狀態。這種被動性要靠父親親手按着擺正孩子的腿。不僅坐的姿勢要學,睡覺的姿勢也要學。日本婦女重視睡姿優美,其嚴肅性猶如美國婦女不能被人看到裸體一樣。日本政府為了爭取外國人承認,曾把裸浴列為陋習,在此以前,日本人並不以公開裸浴為羞,但卻特別重視婦女的睡姿。男孩怎麼睡都沒關係,女孩則必須雙腳並緊,直身而睡。這是訓練男女有別的早期規則之一。如同其他幾乎所有的規則一樣,這種要求也是對上層階級比對下層階級更嚴格。杉本夫人(鉞子)談及她自身的武士家庭教養時說:“自我記事時起,我晚上總是小心靜靜地躺在小小的木枕上。……武士的女兒不論在什麼場合,即使睡覺時也要做到身心不亂。男孩子睡覺可以四肢叉開,呈‘大’字形,手足亂放。女孩子睡覺則必須小心謹慎,曲身莊重地呈現‘き’字形。這表現了一種‘自製’的精神。” 日本婦女告訴我,晚上睡覺時,母親或奶媽要幫她們把手腳放規矩。

教授傳統的書法時也是老師把着小孩的手教。這是為了讓孩子“體會感受”。在孩子還不會寫字甚至還不認字之前,就讓他們體會那種慢條斯理、有板有眼的運筆方法。在近代大班教學中,這種教授法不像以前那麼常見了,但仍時有所聞。行禮、用箸、射箭以及背枕頭以代替背嬰兒,都是手把手地教孩子運指並把身體擺正。

除上層階級外,孩子在上學以前就與附近的孩子們一起自由玩樂。在農村,孩子們不滿三歲就開始有小小的遊戲集團。甚至在鄉鎮和城市裡,他們也在行人擁擠的街頭,車輛出入的地方自由玩樂。他們是有特權的人。他們可以在商店周圍亂轉,或者站在旁邊聽大人說話,或者玩踢石子和橡皮球。他們聚集在村社玩耍嬉戲,氏神保護他們的安全。上學之前以及上學後的頭二三年內,男孩與女孩一起結伴玩。但多數是同性之間最親近,特別是同年齡的孩子最易結為密友。這樣的同年集團,特別是在農村,可以持續終生,其持續性超過其他集團。在須惠村,上了年紀的人,“隨着性關係的逐漸減退,同齡人的集會便成為人生的真正樂趣。須惠村俗話說:‘同齡比老婆還要近。’”

這種學齡前的兒童集團相互之間毫無拘束。在西方人看來,他們有許多遊戲是毫不害臊地干一些猥褻事情。孩子們有性的知識,是因為大人隨便談論,也由於日本家庭居室狹窄。而且,母親逗孩子、給孩子洗澡時,也常常指戳生殖器,尤其是男孩的陰莖。只要注意場合和對象,日本人一般不責備孩子的性遊戲。手淫也不認為是危險的事情。夥伴之間隨便相互揭醜(若是大人,這種揭醜會是侮辱),相互炫耀(若是大人這種自炫會引起恥辱感)。而對孩子,日本人卻平靜地笑着說:“孩子是不知什麼叫羞恥的”,並補充說:“因而他們才如此幸福。”這就是幼兒與成人之間的鴻溝。因為,如果說哪位成年人“不知羞恥”,就等於罵那個人死不要臉。

這種年齡的孩子們常常互相議論對方的家庭和財產,他們特別炫耀自己的父親。如說:“我爸爸比你爸爸本事大”,“我爸爸比你爸爸聰明”,等等。這都是他們經常的話題。甚至為誇耀各自的父親而打架。這類行動,在美國人看來都是不值得介意的事情。而在日本,孩子們自己這類說法與他們耳聞的完全兩樣。大人都謙稱自己家是“敝宅”,尊稱鄰居的家為“府上”;稱自己的家庭為“寒舍”,稱鄰居家庭為“貴府”。日本人都承認,幼兒期的數年間,從形成遊伴到小學三年級,亦即大約直到九歲左右,是強烈主張個人本位主義的。他們有時說“我當主君,你當家臣”,“不行,我不當家臣,我要當主君”,有時炫耀自己,貶低別人。總之,孩子想說什麼就可以說什麼。隨着年齡的增長,他們知道這些話不能說,於是,他們就靜靜地等着,不問就不張口,再也不炫耀了。

對超自然神靈的態度,孩子們是在家裡學的。神官和僧侶並不“教”孩子。一般說來,孩子有組織地接觸宗教只是在民族節日或祭日,同其他參拜者一起接受神官灑的祓災水。有些孩子被帶去參加佛教儀式,也大都是在特別祭祀日。經常的也是最深刻的宗教經驗常常得自以家庭佛壇和神龕為中心而舉行的家庭祭祀。特別突出的是祭祀家族祖先牌位的佛壇,那裡供着鮮花、香火及某種樹枝。每天還要供奉食品。家庭中的年長者要向祖先報告家裡發生的一切大事,每天跪拜。傍晚要點上小小的油燈。人們常說,不願意在外面宿夜,因為離開家裡這一套祭告,心裡不踏實。神龕是一個簡單的棚架,供奉從伊勢神宮取來的神符之類,也可以放各種各樣的供品。廚房裡還有被煙熏黑的灶神,窗戶和牆壁上貼着許多護符。這些護符都是保證全家安全的。村裡的鎮守神殿同樣是安全的地方,因為有大慈大悲的眾神鎮守。母親們喜歡讓孩子到安全的神殿內玩耍,孩子們的經驗中沒有害怕神的說法,也沒有必要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神意之類。眾神受人禮拜,又轉而賜福人間。他們不是當權者。

魯思-本尼迪克特

菊與刀:日本兒童養成(四) - 天天要聞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解渴、知味、怡情,經歷過這3個階段,為什麼喝茶越久茶具越少? - 天天要聞

解渴、知味、怡情,經歷過這3個階段,為什麼喝茶越久茶具越少?

自動燒水壺和煮茶壺若干;各種尺寸、材質的蓋碗三隻(福州人喜歡三,三代表升官發財,代表生生不息);各種材質、各種形狀的公道杯三隻;不同材質和造型的茶盤兩隻;茶席布一條;茶道六君子一套;茶濾三個;各種材質各種器形的品茗杯若干;各種顏色的茶巾布若干;各種各樣的茶寵若
6月LPR維持不變 專家:後續仍存一定下調空間 - 天天要聞

6月LPR維持不變 專家:後續仍存一定下調空間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張益銘6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布,最新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為:1年期LPR為3.45%,5年期以上LPR為3.95%。均與上期持平。LPR報價方式為,各報價行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的基礎上加點報價,體現出市場化、靈活性等特徵。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貸...
一個人格局大不大,就看這四點!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格局大不大,就看這四點!

擁有大格局的人,往往擁有扭虧為盈的能力,往往擁有勇攀高峰的魄力。待人和氣不爭,與人搭台前行,他深知,以和為貴的重要;他懂得,讓利於人的智慧。那麼,啥叫格局?格局是胸懷,也是氣度;格局是眼界,也是認知。俗話說:格局啥樣,結局啥樣。一個人的格局大不大,就看這四點!
抄書項目真的能賺錢嗎? - 天天要聞

抄書項目真的能賺錢嗎?

各位村民好,我是村長市面上,關於抄書賺錢的文章、視頻有很多。抄一本書,就能輕鬆賺個幾千、幾萬。甚至還有收費幾百到幾千不等的抄書培訓課程,所以今天村長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關於抄書項目到底是怎麼賺錢的,以及能不能賺到那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