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惟純在《人生只有一件事》里說:“積極主動的價值觀,如果少了覺察和清明,很可能帶來人間禍事和災難。”深以為然。
現在的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多數鼓勵孩子積極主動,總是覺得有些事情應該先搶佔位置或者機會。並且強調結果不重要,過程才重要。美其名曰“重在參與”。
其實,仔細想想,這些都是成人們把自己的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的借口。自己對孩子未來的焦慮,所謂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於是不考慮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實際水平,一味的鼓勵孩子向前沖。大多數時候,家長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們遵從家長的意願,積極主動的參與了某些活動。如果孩子根本不感興趣,或者根本不懂擅長那個領域,那麼盲目的參與又能給孩子帶來什麼呢?
在活動中,孩子因為不感興趣,就會盡量避免參與,因為不擅長,即使參與了,也不會發揮自己的特長。而有些活動,是有目的的培養孩子的能力,拓展視野。因為孩子的主觀因素,可能孩子是參加了,卻無法參與其中,慢慢被邊緣化了。這對孩子的心理是會有一定的影響的。
如果孩子內心足夠強大,可能會不服輸,有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鬥志。那麼這項活動或許就是他人生的拐點,他開始孜孜不倦,奮起直追。可是這樣的孩子又有幾個呢?
大多數孩子,去參加自己完全陌生的活動,可能會產生膽怯的心理,畏手畏腳,在有些需要孩子有勇氣,或者自己找夥伴的活動中就會落單。孩子會有種被排斥的感覺。看着別人熱火朝天的玩耍,孩子只是一位看客。熱鬧中的那種孤獨對孩子是一種打擊。
所以,正如作者所說,積極主動,前提是要覺察和清明。套用一句古話就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這就像兩軍對壘一樣,如果你選擇主動出擊,那你一定對對方有所了解,並有勝算的把握。不然,誰會主動去送死呢?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積極主動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量力而行,適當而為。如果不適合自己,就不要主動了。畢竟,在有些時候,被動也是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