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作業總是拖拉,原因在於兩點:隱形壓力+壞情緒。這個我在前一篇文章裡面細講過。那麼如何讓孩子高高興興去寫作業呢?也就是要解決這2個原因,可以用這3個方法。
方法一:快速啟動法
孩子喜歡磨蹭在於他的大腦裡面感覺作業很多、很難,讓他難於啟動,那麼就可以採用20秒啟動法,讓孩子愉快上手。
心理學家肖恩艾科爾提出來一個20秒法則,如果某件事情需要的啟動能量大於20秒,那麼這個事情就很難啟動。如果你對孩子說,去把這篇課文背一下。孩子會感覺好難,啟動能量大於20秒,那麼也就難於啟動了。要是對孩子說你去把這首詩讀一遍,孩子可能立馬就上手了。
我們成年人也是如此,周末在家,要是想着又要打掃衛生,又要洗衣服,可能就什麼都不做了,直接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最舒服。但是如果只是想着收拾一下桌子,可能就馬上動手了。只要動手開始做就好辦了,後面事情會一點一點被自己做完。這就像發動車子,開始的時候需要的能量大,等車子已經啟動,再跑就相對簡單了。
所以我們需要先給孩子找個簡單的事情,讓孩子先啟動起來。也就是在他每天做作業之前,把第一個任務安排成比較容易的,也是他喜歡的小任務,讓他的大腦神經通過做這件事情快速興奮起來。
要把作業化大為小,把一個大的學習任務化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任務。
要是孩子正玩得開心,在家跑來跑去,或者正在專註玩遊戲,家長要是喊他快點來做作業,這時就更難了,那麼這時就需要加入一個靜心的環境,讓他靜下心來安靜坐在那,然後再開始寫作業,比如讓他削鉛筆之類。
方法二 :拉清單建立作業順序
作業如果太多太雜,這時孩子的隱形壓力最大,就需要把作業分門別類整理好,一件一件去攻克,比如有5項作業,如果不拉清單,孩子大腦就要同時記住5件事情,這很耗費大腦的能量。但是如果列好清單,寫在紙上,這時就把大腦清空了,就不要專門去記這些事情,做作業的時候也就能把所有的大腦資源用於眼前的作業上。這樣的效率自然就高了,也不累了。
當然具體如何安排順序需要讓孩子自己定,有些孩子喜歡先難後易,也有孩子喜歡先易後難。
孩子自己列出清單,會讓孩子做起作業來更有掌控感。
方法三:記得打勾
每完成一項作業,一定要記得在紙上打勾,這個動作意義重要,因為我們每完成一件事,大腦就會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物質,它會讓我們體會到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打勾這個動作就是給我們自己的一個獎勵。一旦大腦感覺到被獎賞,就會更願意做後面的事情,這也是大腦具有內在獎賞機制,能夠體會到完成任務時的快樂。
如果孩子安心而又愉快的寫作業,父母應該給予言語上的一些鼓勵和表揚,同時父母的表情、動作都要表達對孩子的肯定和欣賞。孩子是能感受到父母傳遞的這些能量,他們會對學習越來越有信心。
但父母千萬不要說這樣的話:孩子學習的時候,有些家長喜歡跟孩子說,你趕緊寫完就可以玩遊戲了,快點寫完就可以看電視了。這樣說其實是把寫作業定義為討厭的事情,父母給作業直接貼上標籤了,要是父母經常說類似的話,孩子討厭寫作業也是理所當然的。
通過這三個方法,就能讓孩子告別磨蹭拖延,家長值得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