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網上看到一條視頻,一個普通家庭,男人跑貨運,結婚十年,女人接連生了八個女孩,為的就是要生一個男孩,結果把自己的身體都給搞垮了,婆婆還要趕她出門……
還有些孩子,只是因為父母沒有做好避孕措施,就把他們匆忙帶到這個世界,他們的到來,沒有計劃更沒有準備,對家庭來講完全是多餘和負擔……
甚至還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被父母拋棄,他們有的在福利院長大,有的被陌生人領養,從來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從沒見過自己的父母,更沒享受過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我並不可憐這些父母,只是為這些無辜到來的小生命感到十分難過!
他們從一出生,就不幸被捲入一場人生浩劫,成為他人生活的犧牲品!
這些生命原本不應該來到這個世上,卻因為某些有着愚昧思想、和不負責任的父母,把他們意外帶到了人世間,他們的人生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場悲劇。
從小不受待見,被忽略被歧視,久而久之養成了自卑懦弱的性格,他們習慣了被欺負,習慣了被冷漠,像只生活在角落裡的可憐蟲!
想問這些父母,你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卻又從沒想着要善待這個生命,甚至連最基本的物質條件也保證不了,你讓他們來這個世上做什麼,是來陪你受苦的嗎?
你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規劃和打理好,又如何能擔負起養育一個新生命的職責?
誰給你的信心和勇氣,又是誰給你的權利把他們生下來?
蘊育一個生命本來是件多麼神聖和偉大的事,怎麼能如此隨心所欲?真是可悲又可氣!
不是說你有了生理能力,就有權利把一個生命帶到這個世界,要知道一旦把人家生出來,那可是一個個活脫脫的生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去撫養、陪伴和教育,可不是想玩就玩,不想玩隨時可以丟掉的玩具!
看看人家有些家庭的父母,孩子還沒出生,就給孩子準備好了單獨的房間,嬰兒床、嬰兒車、兒童傢具、各種用品等等,最主要的是全家的愛與期盼……
敢問某些父母,你們為將要出生的孩子準備了什麼?僅僅是添雙筷子嗎?
如果只是為了傳宗接待、養兒防老這些荒謬的理由,或單單為了證明自己有生育能力,那我求求你,千萬不要把他們生下來!
生孩子可不是一件簡單隨便的事兒,要有物質條件、有愛、有責任,只有用愛滋養的孩子才能變得自信和幸福。
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父母,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勝任這個崗位。
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父母卻必須有認真思考的能力,生而不養,父母之罪;養而不教,父母之禍;教而不善,父母之過。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說: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
父母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的職業,如果你沒準備好,真的,千萬別亂生孩子!
這個選擇,不止對你自己負責,也是對全社會負責。
但這世上有太多非但沒有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給孩子帶來無盡傷害的父母。
戛納獲獎電影《何以為家》,是一部讓人極其心酸的電影。
12歲的少年贊恩出生在敘利亞貧民窟里。布滿垃圾的街頭、擠滿孩子的小房間,滿嘴髒話的玩伴,就是他的童年。每天,除了給雜貨店打工,售賣廉價果汁,“下班”後到家,還要幫父母制毒。
贊恩的家裡一共有7個孩子,他們從生下來那刻起就被當作是父母謀生的工具。只比他小一歲的妹妹,初潮剛來沒多久就被父母賣給雜貨店老闆當老婆。最終因為懷孕大出血離開人世。贊恩的母親沒有半點痛惜女兒的心情,反而再次懷孕。
憤怒又絕望的贊恩捅傷了老闆,然後被逮捕。
法庭上,面對法官,贊恩這一段話引無數人淚奔:
法官問:”贊恩,你要起訴誰?”
他說:”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法官:”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他說:”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永遠忘不了贊恩在少管所里,給媒體打電話時那段聲嘶力竭的控訴: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所有無力撫養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了。關於童年,我記住的只有暴力、辱罵、毆打、鐵鏈……他們說過的最溫柔的話是“兔崽子滾出去”、“讓開,廢物”。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我活在地獄裡,就像是一堆腐爛的肉。”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電影帶給了我們太多思考……
做父母的沒有能力給孩子一份完整的愛,又有什麼資格一意孤行地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
願你不是一個自私糊塗的父母,願類似這樣的悲劇不要再一幕幕重演!
願每一個降落在人間的小天使,都能因愛而生,因愛而活,在愛的包圍中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