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和特斯拉一样,米尔顿的梦想,也是用电改写汽车行业,以此解决环保问题,不过他想造的并不是汽车而是卡车。
文字稿
▲ 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
2014年,32岁的美国年轻人,特雷弗·米尔顿(Trevor Milton)创办了一家公司:尼古拉(NIKOLA)。
听到公司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特斯拉,因为这两家公司的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刚好是电机工程学先驱——电力商业化的重要推动者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的全名。
事实上,和特斯拉一样,米尔顿的梦想,也是用电改写汽车行业,以此解决环保问题,不过他想造的并不是汽车而是卡车。
米尔顿高中就辍学,并且开始连续创业,怀揣着远大梦想的米尔顿,拥有大众心目中硅谷大佬的标准人设,一登场就自带光环。
米尔顿更是号称自己的尼古拉公司已经掌握了行业难以攻克的氢能源电池技术。
2018年,尼古拉公司亮相了他们设计的零排放、氢能源概念电动卡车,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们还释放了一段山野行驶的几十秒视频。
这段视频一出,整个行业就炸了,预定订单蜂拥而至。
当时尼古拉公司号称最终预售达到120亿美元。
与此同时,它们还拉来了博世和通用这样的合作伙伴,因此尼古拉公司更是拿到了2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9亿多美元的现金。
今年6月,尼古拉公司高调上市,之后股价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市值就超过350亿美元,同时超过了美国百年车企福特。
然而就在短短3个月后,尼古拉公司因为涉嫌造假,股价暴跌,CEO米尔顿宣布辞职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公司全面被调查。
就这样,这个投资人眼中一度的当红辣子鸡,卡车界的特斯拉,瞬间成为了卡车界的瑞幸。
那么问题来了,好歹你还喝过瑞幸的咖啡,享受过他的折扣,尼古拉可是一辆车都没交付过,怎么投资人就这么傻,给了他超过每年生产240万辆汽车的福特的估值?
1
创新电动汽车公司频出
迎风而上的行业黑马
如果把尼古拉和传统车企比,你会觉得它的创业故事很疯狂。但如果你把它放在电动汽车公司当中,它顶多算是一个常规案例。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国产电动车企: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从2年前上市到今年10月底,股价已经翻了5倍。刚进入11月,股票又是一波上涨的行情,现在蔚来汽车的市值不但超过福特,还超过了宝马和通用汽车。
还比如说今年上市没几个月的小鹏汽车,它的市值也已经直逼福特。
而美国的电动卡车公司Hyllion,上个月初上市以来,股价从每股10美元,一度更是超过了40美元。
整个电车领域在资本上如此顺风顺水,都和一家公司有关,那就是电车产业的的领头羊:特斯拉。
2004年,还没有成功发射火箭的马斯克,决定投资了一家资金“捉急”的电动车公司——特斯拉。
花了一年的时间,特斯拉终于造出了第一辆测试车,直到2007年,特斯拉一共造出了26台样车。
特斯拉是从2008年才开始进行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当时的模式就是没车先预定,然后再制造。这也成了电力汽车的运作经典模式,包括之前说到尼古拉也是这个模式。
不过当年的特斯拉并不受人待见,第一批量产车后的那几年,特斯拉一直在破产边缘挣扎,靠疯狂裁员,到处借钱和债务融资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2010年,特斯拉进行IPO的时候,每股的定价只有17美元。
但这几年,特斯拉开始咸鱼翻身,特别是今年,从原本股价不到每股100美元,到现在一直在400美元以上,甚至一度还挑战500美元。
市值不但把福特、通用等美国车企甩在后面,更是已经超过丰田、大众。
现如今的特斯拉,不光是现在全球市值最高的电气汽车,也是市值最高的汽车制造商,市值达到4000多亿美元。
当年对特斯拉爱理不理的投资人,不知道如今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
不过按照现在特斯拉的股价和估值这么高,已经不是投资的好目标了,很多想要抓住电车风口的投资者,纷纷把目光放在了后起之秀身上,在他们心中,连产品都没有的尼古拉,会不会就是下一个特斯拉?
因为大量资本追捧,所有电力汽车公司的股价都高了上去。
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尼古拉的估值在电动汽车中算是正常现象,那么整个新兴的电动汽车产业的估值合理吗?是不是存在泡沫呢?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我们说的是特指这几年创新的,并且只生产电动汽车的新派车厂。
2
飙升的市场估值:
电动汽车发展起飞 or 降落
按照我们之前的分析,市场对于崛起的电动汽车的估值,其实是在对标特斯拉这个行业领头羊。于是,我们就重点来看看特斯拉的估值。
刚才说了福特每年的产量是240万台车,通用是将近290万台,特斯拉今年的目标是50万台。
这个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但股市上的估值更多看中的是潜力,也就是未来的造车能力,或者说赚钱能力。
所以关键在于特斯拉未来的增长,我们把这个增长放在一个10年的时间线里考量,还是足够长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整个电力汽车未来的市场潜力,波士顿咨询公司今年年初有一份报告,报告预计在2030年,全球销售的汽车市场中电动汽车的比例将达到51%,也就是成为主流。
这还是对电动汽车市场相当正面和大胆的预测,因为在去年,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全球电动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销售比例才只有2.6%,这么看未来10年,有机会翻将近20倍。
如此看好,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现在很多国家对于电动汽车都有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第二是越来越多国家有减排要求,会限制传统油车的销售,第三就是电动汽车的技术在不断提高,限航时间等性能都会加强,成本也会下降,体验会越来越好。
按照评级公司惠誉的数据,参考2019年全年的新车售车数据,一共销售了7750万台,也就是说在2030年,全球的电动汽车销售能达到近3900万台,这个数字是还是比较乐观的。
虽然这两年汽车的销售有下降的趋势,但我们依然可以判断,电动汽车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潜力股。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创新电动车厂,是否会把这一波增长的红利都吃掉?
首先,特斯拉一直是保持着超高的增长,5年前它的年生产能力仅5万台,而去年一年就攀升至36.8万台,预计今年生产数量为50万台,等同于5年内翻了整整10倍。
其次,特斯拉和去年相比增长了36%,产量一直都是非常的惊人,但这个数字能否保持?它是否能带动整个电动汽车行业一起“起飞”呢?
去年,全球销售的210万电力汽车当中,有36.8万台是来自特斯拉的,这在市场中的比例就是17.5%。
那么在2030年,如果特斯拉保持和电动汽车产业同样的增长速度,那么就意味着特斯拉每一年的产量将达到682.5万台。
这个数字是通用和福特年产量两倍之多,不过依然低于现在只有特斯拉估值一半的丰田,丰田的年产超过1000万台。
当然从最新季度的数据来看,特斯拉的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相对丰田确实更高一些,现在能达到9.2%,丰田只有不到6%,同时丰田平均售出的每辆汽车的价格也比特斯拉低很多。
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以说特斯拉的估值还是在一个靠谱的范围内。
那么,特斯拉能达到682.5万台这个产量么?
事实上,特斯拉今年的年产量是50万,这个主要得益于上海工厂已投入生产,每年现在生产能达到25万台。
如果特斯拉要在未来10年从50万台增加到刚才我们计算出的682.5万台,那么,未来10年当中,特斯拉需要开办约25个同等规模的工厂。
从现在特斯拉的开厂速度来看,2010年开办第一个工厂,在13年开办第二个,去年上海开办了第三个,明年德国柏林和美国奥斯汀各开出一家。从2015年开始德国柏林的工厂就在计划建设中,如此看来,这个过程也并非那么顺遂和简单,所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特斯拉要在2030年增长到682.5万台的可行性,这么推断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如果特斯拉都很难跟上整个电动汽车市场需求的速度,那么其他跟风的电动汽车创新公司是否就能满足电动汽车行业的需求或说增长的目标呢?
这就要进入我们的下一个问题:传统车企真的就完全无作为吗?真的完全拿不到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机会吗?或者说,电动汽车创新公司就这么容易弯道超车吗?
3
创新车企存活的关键:
产量和技术的平衡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看特斯拉的供应链结构,电池环节由日本厂商霸占,核心硬件像芯片、毫米波雷达这些是欧美厂商支持为主,最关键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等控制技术则是由特斯拉自主研发。
也就是说,在研发电动车汽车这件事上,特斯拉负责的环节,是怎么让日本的电池支持欧美的芯片,达到运行更长的时间的目的。
如此看来,造车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苹果以及Dyson这样的头部大企业都动过造车的念头最终统统放弃了。
实际上,造车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上千个零件,提供零件的供应商又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整合能力以及对整个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是造车过程中最具有挑战性的。
传统车企的优势主要在于已经有现成的生产业,同时掌握了成熟的供应链,这些优势,是电动汽车创新公司很难快速建立起来的。
我有一个在中国某电动汽车的朋友,他提到:他们在零件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就是最好的汽车零件供应商的产品基本被几个大厂牌垄断,甚至这在几年以前就将全部订单签给了他们。这样,问题一是他们没有额外的生产力向你提供新货,问题二则是一上来对于订单的规模就有很大的要求,这也是新厂达不到的。
而在电车这个市场,每一个厂家都有布局,过去可能不算那么有野心,一是市场“盘子”还没有那么大,对于传统大的车企还没达到进入的最佳时机,另外从整体行业发展来说,电车的技术还远不够成熟。
但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传统车企肯定会大规模入局,技术这一部分,不管是自己研发,还是通过收购创新技术来实现,都是可操作性非常大的。
4
电动汽车公司:
疫情期的“韭菜收割机”
当然任何市场,特别是有新市场的时候,都会给新人机会,只是在电动汽车的风口下,可能增长的红利是非常难都被创新的电动汽车公司拿去的,而且高概率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机会是在传统车企的手上。
当然还有一部分声音认为,特斯拉等电动汽车的高估值是给了无人驾驶。
简单地讲,无人驾驶的技术还没有被验证,就像尼古拉的车我们还没有看到一样,这个风险本身就很大;另外无人汽车发展或者说普及的关键还不在于私企的技术开发,而是未来政策的制定,这一部分不确定性是非常非常大,很难作为现在估值的理性支撑。
那么,说回为什么会有这一波价格暴涨,投资人难道都那么傻吗?
一个大家需要注意的点就是这一波价格上涨的时间都是在美国爆发新冠之后,集中在美国的资本市场,恰好就是美国一系列新的宽松货币政策出台时期。
在各种“放水”之后,再加上之前说过赌球暂停,老百姓大多居家隔离又没有花钱的地方等等现实原因,这就导致大量散户开始炒股。
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有很多资金涌向股市,这些钱总要有地方去投,所以就需要找到增长点。
受疫情影响,不管是传统工业,还是包括航空、旅游、服务业在内的很多行业表现都很萎靡,而传统车企这两年的数据又都是在下降,所以,此时此刻就为特斯拉等电动汽车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增长股市,自然也成为最吸引资本的一股力量。
当然,也有很多投资人认为特斯拉的股价不那么靠谱,比如说我也买过它的股票,但我更多是认为在这个趋势中,顺着趋势做短线交易,长远的估值不重要,短期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最后一类就是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尤其是很多散户,看着股价涨得好,就会追买,担心“错失了一个亿”。
我想,潮会涨,也会落,短期的资本市场是富有激情和情绪化的,但长期来看,我们依然能够看到真正价值的回归。
视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