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在“价格战”里内卷,这家国货却在618反向操作

  2025年618的商业战场硝烟弥漫,当各大平台以"单件立减""百亿补贴"掀起价格战时,植物医生却逆势提价,在消费主义的狂潮中筑起一道"慢即是快"的护城河。

  这家扎根美妆行业31载的国货品牌,不仅用"大巧若拙"的坚守印证着"大盈若冲,大直若屈"的商业智慧,更与国家经济转型的政策导向形成深刻呼应。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在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部分行业存在“内卷式”竞争乱象:低价倾销、制假售假等行为突破市场底线,扰乱公平秩序。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强调,需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破除地方保护主义、遏制落后产能扩张等组合拳,引导产业向“高端产能、优质供给”转型,并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

  这一政策导向,恰为植物医生的“逆势操作”提供了宏观注脚。当行业沉迷于流量转化率与价格厮杀时,植物医生以线下深耕之“拙”、科研自建之“笨”、成分突破之“韧”,率先践行了政策倡导的“以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扎根线下,在"重资产"里构筑护城河

  当电商浪潮裹挟着"流量至上"的逻辑席卷美妆行业时,植物医生选择了一条看似"笨拙"的道路:将根深深扎进线下。从2004年第一家专营店诞生,到2025年成为世博会官方授权品牌,31年间,植物医生在全球300多个城市铺就5000多家单品牌店,用"铁杵磨成针"的耐力构筑起难以复制的线下壁垒。

  这种坚守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以"大直若屈"的智慧实现战略纵深。2016年启动日本研发中心,2019年布局大阪心斋桥旗舰店与香港首店,2023年挺进印尼雅加达,植物医生的线下版图始终伴随着国际化步伐。

  正如品牌创始人解勇所言,东南亚市场的拓展计划正在稳步推进,菲律宾、越南等新兴市场的渠道建设,既是对"线下护城河"的延伸,更是对"全球化布局"的呼应。

  在植物医生的门店里,你可以体验到一个有温度的消费场景,专业美容顾问的一对一服务,让消费者不再是屏幕前的数字,而是能触摸产品质地、感受成分魅力的个体。这种"面对面"的体验,恰是线上购物难以替代的"情感连接"。当行业沉迷于流量转化率时,植物医生已经用线下的"慢功夫",守住了消费体验的"快变量"。

  深耕科研,在"捷径"之外攥紧话语权

  美妆行业的"捷径"从不稀缺:依赖国外团队代工、采购成熟配方、套用流行成分......但植物医生偏要走"最难的路"。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中科昆植植物医生研发中心”,2019年又联合江南大学成立原料研发基地。从昆明的植物实验室到东京的汉方研究中心,从顺德的生产基地到北京的皮肤科学研究所,植物医生用"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的科研布局,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掌控。

  植物医生不走捷径,稳打稳扎的"笨功夫",在石斛寡糖的研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打破抗衰领域被"玻色因""视黄醇"垄断的局面,33人团队耗时10年,尝试1540种降解方案,历经2870次动物实验,终于从铁皮石斛中提取出高活性的小分子成分。

  当行业惊叹于"昆植1号"铁皮石斛多糖含量超出药典标准15%的严苛选材时,更应看到其背后“将核心技术攥紧在掌心”的战略定力,这与发改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形成鲜明呼应。

  据了解,植物医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同申报的科研项目斩获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石斛系列产品登顶“全球石斛兰护肤品零售额第一”。正如发改委所言,唯有通过科技创新“增加高端产能、优质供给”,才能摆脱“低价内卷”的桎梏,在高端市场建立话语权。

  成分破局,在"国际标准"里种下中国答案

  在国际品牌用化学合成成分定义抗衰标准时,植物医生已经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高山。铁皮石斛的破局之路,正对应了"大辨若讷"哲学观,不盲从西方话语体系,而是在中国传统植物中寻找现代答案。

  石斛寡糖的价值,不仅在于突破了胶原蛋白无法渗透的行业痛点,更在于开创了"中国成分"的抗衰逻辑。这种小分子成分通过激活细胞自主合成机制,实现了从"外源性补充"到"内源性激活"的范式革新。

  正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江苗所言,“提取工艺的挑战背后,是品牌迎难而上的基因”,这是对国货高端化的有力探索,也是对植物医生品牌创始人兼董事长所倡导的“我们要做难而正确的事”的生动诠释。当行业追求"短平快"的成分复制时,植物医生用十年磨一剑的专注,证明了本土成分的独特价值。

  植物医生的逆势而为,本质上是一场商业哲学的实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当行业陷入价格混战的"争"时,植物医生以线下深耕、科研自建、成分创新的"不争",实现了竞争维度的跃升。这既是对“消费者终将为价值买单”的商业本质的洞见,更是对国家“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的主动响应。

  31年的沉潜,让这个国货品牌在流量焦虑中守住了价值底线。正如发改委所言,唯有摆脱“内卷式”低价竞争,以科技创新与品质升级驱动发展,才能穿越周期,在全球化竞争中真正实现“基业常青”。植物医生的“拙劲”,或许正是中国品牌从制造走向智造、从本土迈向全球的破局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