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初筛、河中打捞,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探索智慧警务新模式

5月14日至5月17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以下简称警博会)在北京首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本届警博会以“新技术、新装备、新质战斗力”为主题,展区总面积达6.4万平方米,规模创历史新高。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835家企业参展,交流行业经验,促成商业合作。今年警博会各类智能机器人,智慧无人机、无人驾驶巡逻车、机器狗等最新警务设备集中展出,国产化、智能化、无人化成为亮点。

警博会上,具身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驻足。

具身机器人亮相警博会,内置85种语言提供涉外政策咨询

本届警博会设三馆两区,分别为公安机关装备馆、国内企业馆、国际企业馆、装备需求对接区和新产品新技术发布区。同时首次设立智慧化无人装备展区和警鸿装备专区,展现最新警用技术成果。

走进公安机关装备馆,随处可见智慧化、无人化装备。该展馆为警博会最为核心的展区之一。设立刑事技术、移民管理、交通管理、环食药侦查、禁毒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装备等12个展区。

移民管理装备展区内,一款行走的银灰色具身机器人很快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它行走灵活,不时挥舞机械臂向观众致意。国家移民管理后勤保障司工作人员张理鑫介绍,这款具身机器人内置85种语言,可以提供出入境、涉外政策等业务咨询,极大节约传统警力。

这款具身机器人内置85种语言,可以提供出入境、涉外政策等业务咨询。

交通管理装备区内,一款酒驾初筛机器人三至五秒完成酒驾检测,可持续工作四小时,一款智慧交通锥形机器人配备雷达探测,可以远程遥控移动,快速采取交通措施,无人驾驶警用巡逻车“蓝猫一号”,搭载摄像头雷达等设备,能巡逻巡防,车上配备aed等急救设备,遇到突发意外可实现紧急救援。

酒驾初筛机器人三至五秒完成酒驾检测。

科技正让警务工作变得更为高效,同时节约大量警力资源。今年警博会首次设立警鸿装备区,智能警务装备搭载国内自主研发的警用鸿蒙系统集中展出。机器狗、无人机、巡逻车纷纷亮相。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工作人员赵思德介绍,这些警用装备可通过警用鸿蒙系统构建智慧生态,实现互联互通,机器狗、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用于巡逻防控,可实时将画面回传至指挥中心终端,及时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搭载警鸿系统的机器狗。

当前,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迎来关键发展时期,警用装备亦快速迭代升级,今年作为“公安部三年科技兴警行动”计划收官之年,科技如何助力公安工作提质增效备受关注。在此背景下,一些参展商也带来了最新的技术装备展出。河北博安科技的展台上,全球首款智能全向抗流水下机器人亮相。可用于水中打捞,水下安检,物证搜寻。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配备8个推进器,并搭载声纳和4k电子云台结合低照度镜头,可潜至200米深度,覆盖最大半径400米的活动范围,实现水下全景拍摄,在紧急时刻能使用前端钳臂,从水中打捞起150公斤以内的成年人。目前该款机器人已在部分地区用于特警工作。

水中打捞机器人。

智慧无人机精准查找落水人群,协助公安侦查走私案

如果说,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是当前科技警务、智慧警务的一大特色,那么近年来无人机则是广泛应用于警务实践的另一种前沿设备。

5月16日,警博会现场,在一场无人机应用论坛上,多个来自地方的警务人员介绍了当前最新的无人机应用情况。

杭州市公安局西湖风景名胜区分局常务副局长叶俊称,西湖景区人流较大,传统车巡、步巡已无法满足需要,无人机应用应时而生。去年3月,“空中巡逻员”正式投入使用,当前实现常态化飞行,自动巡航,还能探测辖区生态,对毁林种茶、山林野火等实时采集航拍信息,助力保护生态环境。

由于西湖警情特殊,落水时有发生,智慧ai救援无人机能精准识别辖区水域漂浮物,及时查找落水人群,遇到险情可托举两名80公斤的落水成年人。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8日,杭州市西湖区推出政务无人机“西湖云安”平台,统管低空飞行资源、统筹地面视频监控资源,提升无人机智能感知能力。平台启用后,预计异常事件发现率可提升至90%,监管频率提升约50%。

无人机除了用于应急救援和社会治理之外,也为公安侦查办案提供助力。海南省公安厅反走私和海岸管理总队二级警长德鑫宇介绍,在海域巡查中,无人机协助海南警方破获一起冻品走私案,执法部门运用无人机为地面警力、海上船艇合围抓捕提供指引,解决了以往海上执法高油耗、高风险、低效率的痛点、难点,有效遏制走私等违法犯罪态势。

一批便民利企设备展出,600余万人申领网络身份证

此前,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副所长,第12届警博会组委会副秘书长余兵在公安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警博会除了展出智能化无人装备之外,另有一批便民利企装备展出。

这些最新的便民利企装备如何更好为公众服务?在移民管理装备展区,一台“免出示证件”通道设备,让通关时间大幅压减。据国家移民管理局民警纪明欣介绍,以往自助通关,需拿出入境证件至机器扫描,“免出示证件”通道实现“刷脸”代替“刷证”,通关时间将缩短至7-9秒。该设备自2024年11月20日在深圳湾、拱北口岸试点启用,截至2025年4月30日,已有超1500万人次出入境人员快捷通关。

在网络空间安全管理装备展区,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公安部网安局工作人员蒋文合介绍,当前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已登上各大app应用市场,可帮助公众加密生成匿名网络身份,实现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效果。同时网络身份认证功能已接入400多个市场主流app,公众可选择以网络身份证“冲浪”,他强调,申领网络身份证也可减少当前各大企业app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情况,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蒋文合表示,目前全国已有600多万人申领网络身份证,未来网络身份证功能还将接入交管、铁路购票等应用系统。

采写:南都记者蒋小天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