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取得的实效给予肯定,指出“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作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驱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关键引擎,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头雁效应”。下一步,要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
新形势下,人工智能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突破加速迭代,二是应用场景向实体经济深度渗透,三是产业生态竞争日趋激烈。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机遇的战略性举措。
其一,打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及预测决策能力,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创新生产方式,进而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人工智能的智慧力量融入以数据、算力、算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成果之中,并贯穿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全过程,必将引发生产力的跃迁。
其二,打造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结构更优、增长动力更足、发展效益更好。要通过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培育壮大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增长的新领域。
其三,打造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和产业应用水平,直接决定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与国际竞争力。要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环节,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通过广泛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水平,增强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能力,全面保障国家安全。
推动“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
进一步看,更加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推动“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的关键路径。
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提质增效。
在制造业领域,大力推进“智能制造”,通过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机器视觉检测等应用,推动传统工厂向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转型,提升效率、质量,降低能耗。在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运用图像识别、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种养、智能监测,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在交通、物流、金融、医疗等领域,智慧交通、智能物流、金融科技、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
另一方面,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新业态、新产品蓬勃发展。要顺势而为,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基因技术、储能等未来产业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催生新增长点。要加强前瞻研判与超前部署,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颠覆性技术,通过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等,为从制造大国迈向科技强国提供动力。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毋庸讳言,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部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精准;在提出创新需求、组织研发力量、推动成果转化方面,企业主体的地位有待强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利益分配、风险共担等机制仍需完善。
一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离市场和应用场景最近,对需求最敏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导力量。要鼓励和支持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科技领军企业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主动发榜,牵头组织联合攻关,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品、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
二要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源头创新作用。支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核心算法等研究,鼓励自由探索,力争在前瞻性、颠覆性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改革科研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与产业贡献。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深入产业一线,了解真实需求,促进技术转化应用。
三要畅通产学研用之间的连接通道。建立健全多元化合作机制,如共建共享技术平台、数据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机制,明确各方权益,激发合作动力。鼓励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中介服务平台,提供评估、对接、交易、投融资等服务,降低转化成本,提升转化效率。探索“旋转门”机制,促进人才在产学研用之间合理流动。
四要突出应用场景的牵引作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开放更多高质量应用场景,如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通过示范项目、试点工程,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先行先试,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优化算法、迭代产品,进而形成以用促研、以用促产的良性循环,“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作者: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基地研究员、百度ai技术生态高级专家 魏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