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刚结束,OpenAI 又搞出了两个大新闻。
北京时间 5 月 6 日凌晨,OpenAI 宣布放弃营利性转型,公司将继续作为一家监督和控制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组织,同时原本组织下的营利性有限责任公司将转型为具有相同使命的「公益公司」(简称 PBC,仍可以是营利性公司)。
与此同时,根据彭博社 5 月 6 日上午报道,OpenAI 已同意以约 3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218 亿)收购 AI 编程助手开发商 Windsurf。如果说「组织结构转型」的影响主要是中长期的,那这件事则不仅可能影响 OpenAI 的未来,还有现在。
鲸吞Windsurf,OpenAI意欲何为?
事实上,在生成式 AI 落地的众多方向上,AI 编程一直是比较特别的一个,甚至被视为生成式 AI 第一个杀手级应用场景,这不仅在于 AI 编程的「源头造水」,也在于程序员群体对于新技术的敏感和拥抱。
按照微软今年公布的数据,GitHub Copilot 的用户已经超过了 1500 万,比去年增长了 4 倍。另外根据微软去年 7 月财报中披露,GitHub Copilot 的年化经常性收入(ARR)达到 3 亿美元,占 GitHub 整体收入增长的 40%。
OpenAI 也没有理由错过,问题只是自己从头打造,还是收购已有产品。据外媒报道,OpenAI 就曾考虑过直接收购 Cursor,只是被拒,加之监管压力选择了放弃。
而作为 AI 编程助手,Windsurf 并非无名之辈,去年年末发布后就立刻引起了大量的讨论,可能也是 Cursor 爆火之后的第一次。彼时,不少开发者在试用后也将其誉为「唯一能与 Cursor 匹敌的 AI 工具」。
图/ Windsurf
事后来看,Windsurf 更非昙花一现,在全球一众 AI 编程助手的大浪淘沙之下,直到今天,Windsurf 依然被视为 GitHub Copilot、Cursor 最有力的挑战者,甚至在 AI 编程的表现上具备了超越 Cursor 的实力。
就在收购消息传出的几个小时前,OpenAI 公布了一份题为《Evolving OpenAI’s Structure》的声明,宣布将保持原本非营利组织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将营利性实体转型为和 Anthropic(Claude 开发商)一样的公益(营利)公司。
同样的,OpenAI 员工、投资者以及非营利组织(作为大股东)也都拥有该公益(营利)公司的股权。
但在组织结构调整的当下,OpenAI 可能比以往都更需要一个具象的产品锚点,来平衡使命驱动与商业现实,证明它依然由「非营利使命」主导,并且有能力通过产品而不只是模型,直接撬动最具变现潜力的应用场景。
AI 编程的尽头,是再造一个 AI 原生 IDE
在 GitHub Copilot 已成行业霸主、Cursor 风头正盛的当下,OpenAI 为什么偏偏选中了 Windsurf?如果说这笔收购值得花上 30 亿美元,那 Windsurf 到底「值」在哪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Windsurf 并非空降的新玩家,它的前身正是在开发者圈小有名气的 Codeium(做 GPU 虚拟化),并且在 2023 年以插件形式推出了 AI 编程助手 Codeium 的第一个版本。
但去年底更名为 Windsurf 之后,这家公司开始脱离「智能补全工具」的传统印象,全力押注一个全新的概念:
AI 原生 IDE(综合开发环境)。
图/ Windsurf
现在来看,Windsurf 的押注显然起效了,搭配深度集成的 AI Agent(智能体)Cascade,最终实现的 AI 编程效果惊艳了一众已经被 Cursor 冲击过的开发者。
这里需要一提,目前绝大部分的 AI 编程助手,包括(微软)Github Copilot、(阿里)通义灵码、(百度)文心快码、(字节跳动)豆包 MarsCode 等等,都是以插件形式接入主流 IDE,如 VS Code、Xcode 以及 JetBrains IDE 等,再利用 AI 能力帮助编程。
不过也有少数,如 Windsurf、(字节跳动)Trae 则是重新开始打造 AI 原生 IDE。虽然放弃主流 IDE 意味着灵活性的降低以及开发习惯的迁移成本,但相应地,这种架构带来了更强的上下文感知、更深层的功能集成,以及对完整开发工作流的覆盖能力。
图/字节
如果一言以蔽之,就是更不受限的原生 AI 编程能力。
而支撑 AI IDE 理念的一个核心,则是名为 Cascade 的 AI 编程智能体系统。与 AI 插件不同,Cascade 被设计为主动理解开发者意图的系统:
它能感知项目结构和上下文,判断哪个文件可能出错,在你还没开始写函数的时候,就建议你是否要写这个函数;你只需要说一句「重构一下这个组件」,它就能自动在多个文件之间跳转、修改、测试并返回结果。
这不是另一个插件,而是一个在 IDE 中拥有操作权的 AI 合作者。
而除了智能体本身,Windsurf 的交互设计也在开发者圈内赢得了很多好评。相比过去 IDE 偏工程化的界面,Windsurf 的界面更轻量、更贴近新一代开发者对「自然语言即代码」的期待。无论是代码补全、注释生成、测试生成还是代码导航,其操作路径更短,用户几乎无需离开编辑区就能完成大部分动作。
图/ Windsurf
但毫无疑问,Windsurf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产品形态上选择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定位:自研 AI 原生开发环境,而非作为插件附着于 VS Code、JetBrains 等既有平台。
这也意味着它不仅掌控了编辑器的界面与底层逻辑,也有机会重构整个开发工作流,从而掌握更高的产品主动权。
相比之下,GitHub Copilot 依托微软生态,扩展性受限;Cursor 虽然功能强大,但基于 VS Code 改造,仍受限于原有 IDE 架构,且本身尚未开放给企业客户大规模使用。
从今天来看,也从 OpenAI 的视角来看,Windsurf 或许还没有 Cursor 出圈,但如果 AI 编程助手的最终形态是 AI 和人类在同一个 IDE 中并肩作战,Windsurf 很可能才是那个更接近终点的。
Windsurf收购案带给中国 AI 编程助手的启示
Windsurf 是 OpenAI 在 AI 编程上的关键支点。与此同时,对于阿里、字节、百度、腾讯等已经在 AI 编程助手领域有所布局的国内巨头而言,OpenAI 对 Windsurf 的收购,无疑会带来一轮新的震荡。
目前,国内大部分 AI 编程助手——如通义灵码、文心快码、腾讯云代码助手、豆包 MarsCode,均是采用插件形态接入 VS Code 或 Xcode 等主流 IDE,功能上也大多集中在代码生成、注释补全、测试生成等场景。
图/百度、阿里
这类插件型助手虽易部署、上手快,但依赖 IDE,也意味着无法掌控底层逻辑与开发环境的主导权。
相较之下,Windsurf 所代表的「AI 原生 IDE + 智能体」路线,直接将产品从工具组件变为主场景,在上下文感知、主动任务执行、开发流方面的体验都有明显的优势。
不过对于国内厂商来说,这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今年 1 月,字节跳动就率先做出了反应,面向海外推出 AI 原生 IDE——Trae,随后又在 3 月推出了国内版本。毋庸置疑,对于中文语义的理解能力是 Trae 的一大优势,对中文开发者当然更加友好。
图/字节
更核心的是,中国拥有庞大的开发者群体,以及持续增长的 AI 开发需求,一旦找到切入点,可以更快速地形成规模效应。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国内厂商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AI 工作流重构」——不仅做一个聪明的插件,而是做一个从开发到测试、从前端到后端都能深度协同的 AI 合作者,那今天 Windsurf 代表的未来,并不是中国厂商无法参与的命题。
写在最后
OpenAI 要收购 Windsurf,显然已经不是在做一个 Copilot 替代品,而是在押注一个全新的 IDE 秩序。从插件进入平台时代,从静态调用变为主动协作,AI 编程助手的角色,正从「辅助」变为「共事」。
对国内 AI 厂商来说,这既是一场技术演进的加速赛,也是一场产品战略的思维突围。是继续在主流 IDE 上优化插件体验、卷功能细节,还是放手一搏,重构一个更适合自己的 AI 编程平台?
机会当然在,但窗口期可能不会太长。技术决定下限,产品定义上限,而决定是否抓住这次机会的,不只是技术实力,更在于选择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