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最近再次将小米汽车带入了热点话题,在产品迟迟无法上市的今天,靠话题保持热度是正确的营销方法,但如果雷军自己信以为真的,那将是灾难性的结果。
比如雷军反复强调的“生态造车”,反复强调的造车成本和su7五十万级别的造车规格,只能当做营销话术,真要实践,哪个都站不住脚。生态造车,虽然是小米汽车提出来的,但走这条路的实际上有两家企业,除了小米还有华为。
即使不跟家用电器互联,小米和华为汽车也都能跟自家的手机、手表互联,这对于驾驶者来说真的很实用。开车的第一诉求还是代步,让更多人拥有代步工具才是汽车企业的价值。就如同开老年代步车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老年代步车山寨、不安全、配置低、速度慢吗?当然知道,但在最够低的价格面前,能够遮风挡雨的老年代步车已经解决了最大的价值。
想把自己塑造成豪华车品牌的应该是传统车企,因为他们这辈子都被国外的豪华品牌压着抬不起头来,所以当他们有了销量市场后,就会一门心思的往豪华阵营钻。搞得好像所有造车企业不走豪华路线就没有生存空间了一样。实际上这是幸存者偏差,因为只做豪华品牌的企业大多数都死了,能留下来争做豪华品牌的车企,大多数都是靠廉价入门级车生存下来的。所以当华为和小米相继进入汽车行业的时候,都以为自己应该从豪华市场打基础,然后再逐渐向低价市场发展。这种想法放在前几年是对的,因为那个时候电动车的造车成本高,做低价就是赔钱卖车,最终作死。另一方面,小米su7如果在去年上市,它的参数和配置规格确实可以达到30万级别。但如今电动车的产业链成本已经大幅度降低了,而电动车用户也逐渐走向理智,这个时候还再走高位可能迎来的就是灾难了。甭管真的假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爆出了将来电池成本会达到0.3元/度的成本价,雷军曾说的十几万不够电池钱直接打脸了。
事实上,如果三毛钱一度的成本,100度也才3万元,而大多数高续航车也就是100度电。满打满算电池电控系统,五万元也能搞定了,小米su7的成本还有多少?
雷军既然已经否认了9.9万、14.9万和19.9万,我们就不要往具体数字猜了按照小米手机的调性,18.99万也不是不可能。
但如果雷军被自己的营销话术洗脑了,就像帝王被吹捧的穿上了新装,那小米用户就只能含泪送别小米汽车了。
我知道小米用户不乏有钱人,但我更相信,小米能走到今天,不是靠那些有钱人支撑的。高攀不起的小米何必叫小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