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九灵
腾讯和阿里毫无疑问是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两大巨头。
区别在于阿里是“电商一哥”,腾讯是“社交一哥”,这两家公司本身就是巨无霸,又通过投资和收购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为了整合资源还是发展新业务,投资和并购都是必备的手段。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成为阿里的小弟和成为腾讯的小弟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2003年淘宝网创立,打败国外电商巨头eBay后,淘宝登上中国“电商一哥”的宝座,之后快速壮大,它的地位长期以来无人可以撼动。
由于当时淘宝的商品质量参差不齐、并且充斥着假货等原因,在2012年推出了天猫这个高端品牌,将大量的淘宝流量引入天猫,更高端的天猫的确起来了,可是低端的淘宝却不可避免的没落。
这个时候拼多多发现了机会,淘宝不做低端下沉市场它做,而且直接连接工厂,价格更加便宜。
拼多多和淘宝当初一样也背负着假货、次品、低端等名词,虽然有经济能力的人看不起拼多多,但是没钱的底层老百姓很喜欢它,庞大的底层老百姓给拼多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
这个时候腾讯发现自己难以撼动阿里的电商位置,于是他转变思路,投资了拼多多。
几年过去后,阿里发现一个难以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拼多多追上来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遭到了严重挑战。
虽然拼多多对淘宝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是阿里旗下天猫这个高端品牌却快速发展,拼多多显然不是天猫的对手。于是腾讯又找了个小弟,那就是同为高端品牌的京东,2014年腾讯入股京东,并且将自身的电商业务全部卖给了京东,京东一时风头无二,大有和阿里一比高下之势。
在腾讯资本和流量的加持下,拼多多和京东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他们对阿里的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2006年,阿里注资口碑网,想要搞本地生活,可是结果不尽如人意。
2018年阿里又全资收购饿了么,想要和腾讯投资的美团一较高下,这个时候美团和饿了么两家的差距并不大,可以说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阿里在全资收购饿了么之后,立刻撤换了饿了么的创始团队,派驻自己的人接管。之后饿了么在与美团的竞争中节节败退,如今的饿了么和美团已是天壤之别。
在打车领域,当年腾讯支持滴滴公司,阿里支持快的公司,两者大战闹得满城风雨,后来结果是滴滴合并了快的公司。
在音乐领域,阿里当年收购了虾米音乐,之后将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合并组成阿里音乐,到了2016年天天动听宣布停止服务。
在视频领域,2015年阿里收购优酷土豆,要知道当时的优酷土豆可是中国排名前二的视频网站,结果优酷土豆不断衰落被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给反超了。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阿里和腾讯的投资方式大不相同。
阿里对被投资公司的控制权比较在意,通常是全资收购,收购后会派嫡系入驻替换创始团队,给人的感觉有些霸道,这和阿里的狼性文化很符合。
腾讯则是直接投资公司,不但不干扰公司经营和替换创始团队,而且提供资金和流量支持,在这样的投资方式下,被投资的公司想不做大都难!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在于商业模式的不同,阿里的主业是电商,它需要无尽的流量,所以它收购公司其实是为了给自己引流,不断的“抽血”就是一个正常人也得出问题了。
而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游戏,它是流量的提供商,它不但有钱,而且有用不完的流量。所以他只需要不断地寻找优秀的公司进行投资,再给予扶持,必然获利丰厚。
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更像一家投行,它的生意理论上可以遍布各行各业。实际上腾讯也是如此做的,比如信息通讯行业、电商文娱行业、出行服务行业、金融零售行业、人工智能行业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腾讯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