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作者/李亮
对中国科技企业来说,今年是风雨欲来、乌云压顶的一年。中概股集体遭遇预摘牌、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高端EDA被断供,刻意针对中国科技的压制接踵而来,但面对封锁和生存空间的挤压,中国企业没有停步不前。
昨天传来一个好消息,全球数据科学领域最高学术会议KDD 2022大奖公布,阿里巴巴达摩院团队斩获应用科学方向“最佳论文奖”,这是中国企业首次获得这一重磅奖项。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KDD(ACM SIGKDD)是全球录取难度最高的计算机顶会之一,在知识发现、数据挖掘、人工智能领域引领了诸多新技术。今年KDD总共收到2448篇投稿,仅接受449篇,但阿里巴巴有34篇论文入选,占比惊人,是全球入选论文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与此同时,阿里巴巴独立获得了应用科学方向唯一的“最佳论文奖”,这是一个标志性的突破。历年拿到最佳大奖的主要是谷歌、亚马逊、卡内基梅隆大学等海外团队,国内企业从未获奖。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今年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数据挖掘等多个领域最高会议上拿到大奖,囊括KDD 2022最佳论文、ACL 2022杰出论文、CVPR 2022最佳学生论文等奖项。更早之前,阿里在网络通信领域也打破了历史,4年内有16篇论文入选该领域最高会议SIGCOMM,而此前近50年中,中国大陆仅有10余篇论文入围。权威机构AMiner榜单显示,阿里巴巴已悄然跻身全球十大计算机网络研究机构。
越是在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下,越是要自力更生、发奋图强。阿里巴巴是中国民营企业探索攻坚核心技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里巴巴的市值和利润都出现了下跌,但研发投入不减反增,据此前媒体报道,过去一年阿里技术相关成本费用超过1200亿元,而过去三年,阿里专利投入中超60%集中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芯片等硬核科技领域。
事实上,不止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纷纷都加大了研发投入,储备核心技术。自2018年以来,在诡谲的国际形势冲击下,中国头部企业都有了很强的紧迫感,要行远路、高筑墙、广积粮,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同时争分夺秒在关键领域建立技术壁垒。
过去我们经常谈论高校和科研单位从0到1的创新,企业的创新地位往往被忽视。但一个数据最近被很多人关注到,去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76%都由企业贡献。同时,在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的企业中,我国有597家企业入榜,仅次于美国。很多头部企业,已经成长起来,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中坚力量。
日前,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这份文件意义重大,明确和强化了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位置,对企业科研的支持力度史无前例,首次提出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的主体、集聚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的主体。
《行动方案》也对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企业提出了期冀,强调不能停留在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上,要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上进一步突破,不断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代表性企业已经付诸实际行动,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投入,在一些领域实现厚积薄发,从“追赶者”变成“并行者”,甚至“引领者”,比如进入“千里挑一”的最佳研究竞争行列。
在科技领域,我们依然呼吁最大程度的开放与合作,但毫无疑问,我们也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即便在最难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没有人能熄灭满天星光。不管怎样的形势来临,中国企业都不会停步不前,大家会奋力蹚出一条科技向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