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网格”是真的能提升员工的收入吗?

曾经有运营商从业者梳理了“网格”的几个事实:

大部分网格人员的收入确实比以前要高,最高的可能是以前的4、5倍,而更让我意外的是,反而是中西部省份的网格化改革中,网格人员的收入提升是更大的。

网格也分"三六九"等,有油水充足的、也有贫瘠的,所以当网格长也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一些油水充足的网格长竞选过程中似乎很容易产生寻租空间,而一些贫瘠的地方,一刀切地推行离职承包则引发很多不足向外人道的"灰色事件"。

网格人员的工作强度比此前确实高很多,光从工作时长上看就远超从前,由于网格遵循的是多劳多得上不封顶、可减人不减资,所以网格人员的都非常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离职承包的网格长的压力尤其大,因为他不光要把自己的工资赚回来,还要把网格中其他人员的工资赚回来,所以,网格人员的工作状况长期来看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这个说法对吗?

说起网格化改革,应该算是运营商们推出的“算力+链接、云网融合等概念”之后最核心的改革发展措施之一。

自17年开始,运营商们整体收入明显放缓,又受到成本压降等环境的影响,自联通混改后,三家都在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网格化举措就是这几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按道理,搞网格的核心目的是提升大组织规模经济下的小组织灵活性、通过属地化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让企业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从而利润最大化。

也就是说,网格化,本应该做到让网格工作人员、用户、企业三方共赢。

有人提出,国内三大运营商卖力推进网格化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人员包袱"问题。什么是"人员包袱"呢?

主要是:当前三大运营商现有的员工已经很难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求了!

近几年,被打懵了的国内运营商都忙于转型,要全面云化,要数字化,这是大趋势,势在必行,但转型对员工群体带来两方面影响:

一是实现全面云化后,运营商肯定是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员工规模的,比如,完成转型的美国最大运营商Verizon员工数量大概在10万左右(最多时超过20万),而中国移动有46万员工,中国电信也有40万+,中国联通也超过23万。如此庞大的员工规模对运营商造成了沉重的成本压力——

比如,中国移动2019年"雇员薪酬及相关成本"一项支出高达1025.18亿元,占营收比高达14%,而这个数据仍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长,要知道,中国移动营收增长远远不到10%啊,所以说员工薪酬给运营商造成沉重的成本压力真不是虚言,想想中国联通,2019年人工成本超过500亿,而其利润才只有100亿出头。

二是云化、数字化之后,运营商无论是市场形态还是产品形态都跟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比如,过去大部分是ToC的市场,以后可能更多的是ToB了,过去卖号卡、卖宽带,以后就要卖云、卖行业解决方案了。

以当前员工的技能和经验,能适应新的市场形态和产品形态吗?很难,这不是简单赋能就能解决的,你要让一个50岁的中年人去说服一家企业30岁的CTO选择你家的产品去上云,绝对不是几堂赋能培训能做到的。

所以,三大运营商的"人员包袱"就是指当前庞大的员工群体与企业未来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来源:运营商谈一谈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我们对作者深表歉意,如有侵权,如有不吐不快的事情,也请联系小编,更新内容不易,十分感谢大家,希望大家能理解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