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李光正 张华
“幸福食堂、健身房、阅览室、娱乐室、理疗室一应俱全,可没多少人来。”6月19日,在鄂东南某镇,一家开业一个多月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经营者王先生望着冷清的门厅,难掩焦虑。
截然不同的是,在武汉众多社区养老中心,唱歌、跳舞等活动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老人们排队“抢位”,养老床位更是“一床难求”。
这鲜明的对比,直指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核心挑战: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如何激活沉睡的养老资源,满足居家老人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需求?
家门口的养老中心,为何还是“够不着”
“新开业的养老服务综合体设施齐全,可能会逐渐吸引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来体验,但他们消费意愿不强,仅靠这一群体很难维持下去。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社区养老需求,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需求。”针对鄂东南某镇那家养老综合服务体的冷清,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分析了其中原因,并建议王先生改造健身房等空间,设置一些养老床位,以专业服务吸引失能老人入住;并以此为基础,派遣专业助老员为周边高龄老人提供上门助餐、助洁等服务,形成闭环,实现盈利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多年前的社区养老网点很受欢迎,但这两年过来玩的老人越来越少,尤其是幸福食堂等开进小区后,老人会选择更近的地方。”武汉一家养老公司负责人魏女士的困惑,揭示了资源闲置的一大症结:物理距离远。
72岁的退休教师李爷爷直言:“老人走不了远路。能在小区里‘一站式’解决吃饭、聊天、拿药等问题最好。”省民政厅研究数据印证了就近养老的迫切性:我省老年人空巢独居普遍,独居空巢家庭占比7.77%,夫妻空巢家庭比例高达46.18%。
破解之道在于“零距离”嵌入社区。
武汉市江汉区江汉里社区吉年颐养中心“深藏”于江汉人家小区,开业5年已成为2000多名老人的日常据点。其成功源于规划建设之前近700份居民调查问卷的一致呼吁,最终将原定博物馆用地优先用于养老。
硚口区荣东社区,一栋六层综合服务楼紧邻党群服务中心,50米外即是社区医养中心。70岁的杨爹爹手伤康复期在此享受医保覆盖的实惠理疗,“一次仅18元,特别方便”。
这些案例证明,养老资源落点必须“沉”到居民楼下,前期充分的需求调研和空间资源优先用于养老,是激活设施人气的关键一步。
6月18日,在武汉市江汉区民航里吉年颐悦中心,医生在给老人进行健康监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摄)
6月10日,在武汉市洪山区龙安社区炎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医生给老人们扎针灸缓解疼痛,深受老人欢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华 摄)
“走不出家门”的老人,服务如何“送得进”
建成“一站式”中心并非终点。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石智雷指出:“随着深度老龄化加剧,社会化居家养老需求激增。针对高龄失能老人,‘送上门’服务是刚需。”
如何让专业关怀穿透家门,温暖那些“走不出来”的老人?
湖北文旅佰穗养老在武汉运营141个网点,日均服务1万人次。90岁的周奶奶通过上门健康监测发现餐后血糖飙至19.3,及时送医确诊为2型糖尿病。持续的上门干预护理,成功将其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
在武昌区惠誉花园社区,炎黄养老服务中心的汪丽服务6年,已成为许多老人的“亲人”。一次,89岁的吴爹爹家中因忘关水龙头严重淹水,汪丽接到求助电话后,火速带人上门解困。“一个电话,我们几分钟就到。”湖北炎黄养老服务集团在全省布局100个网点,服务涵盖保洁、护理、维修、送餐、理疗、代购、心理关怀等,深度渗透居家场景。
政策保障是“送上门”的坚实依托。2021至2024年,我省投入4.4亿元支持360个街道(乡镇)养老综合体和80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和69.5%。服务模式正从“吸引出来”向“主动送上门”延伸,高效响应与多元化、个性化服务菜单,是提升居家养老获得感的生命线。
6月10日,一名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下楼梯,两边墙壁上安装有扶手,保护老人安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华 摄)
适老化改造,如何避免“花架子”
要让老人愿意“走出来”、更敢“留在家”,环境的安全舒适是无形却关键的基石。楼梯墙上的防滑扶手、卫生间的防滑垫和紧急呼叫器,是成熟社区养老网点的标配。但家庭内部的适老化改造,如何才能真正改到老人心坎上,而非流于形式?
“适老化改造的核心是安全感和安心感。”武汉吉年养老公司负责人祁金华介绍,在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支持下,他们为92岁的杨婆婆家安装了智能床垫、呼叫网关。女儿王女士目睹便利后,主动自费加装助浴椅、床边扶手,进一步提升母亲生活质量。
参与起草国家《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机构基本规范》的武汉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自2016年起已为2万多户家庭实施改造。
该中心负责人认为,好的改造必须直击两个靶心:一是解决真痛点,消除如厕洗澡风险、改善照明不足等实际隐患;二是追求高性价比,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能。中心曾为一位80岁老人及其患精神障碍的儿子改造老旧顶楼住房,充分倾听需求后,一个月高效完成8项改造。焕然一新的家让老人感慨:“真是改到了我的心坎上!”这证明,适老化改造的价值在于精准对接个体需求,以实用、经济的方案消除居家隐患,赋予老人自主生活的尊严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