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
5月25日晚间,一则新闻炸响了国产信创算力界:a股上市公司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共同公告宣布,二者正在筹划由海光信息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
一家市值超过3000亿人民币的,做大算力芯片的公司重组一家市值超过900亿人民的板卡服务器公司,背后有着长远的业务协同意味。国资委此前多次提出,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从市值角度来说,这则交易也符合此前国资委对国企相关改革的整体思路。
这则交易是5月16日《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修订发布后首单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交易,有着典范式的指引效果。
海光与曙光的财务协同
中科曙光与海光信息注册地同在天津,而且两家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频繁,金额逐年攀升。至2024年,双方的关联金额接近27亿元,近乎等同于中科曙光今年q1的总营收。而且,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科曙光持有海光信息6.5亿股,持股比例为27.96%,是海光信息的大股东之一。
二者同属中科院计算所“曙光系”,此则交易涉及到双方的重大资产重组,所以消息发布之后,双方在a股市场停牌。
值得注意的是,海光信息鲸吞中科曙光,用的是“a股换股吸收合并”为主,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为辅的方式,这一财务交易形式非常符合双方本已有的财务协同作战的特点。
几年前,半导体行业另一则大型的并购,amd并购赛灵思就是用了纯股票置换的方式,几乎没有涉及到现金交易。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保留现金资源,优化流动性,无需支付现金对价,避免消耗公司现有现金储备或增加债务融资压力,不过这需要长期依赖协同效应实现双方的指标修复或增长,以及合理的估值定价、协同效应兑现及后续整合能力。
因此,合并后未来两三年内的财务指标的动态平衡,将是业界重点观察的方向。
海光与曙光的业务协同
海光的技术优势在于芯片的高性能与兼容性(基于amd授权的x86架构),而中科曙光在液冷数据中心、超算系统集成及行业解决方案方面具有成熟经验。两者的结合不仅能加速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还能通过曙光的行业渠道快速渗透市场。例如,海光芯片集成国密算法后,结合曙光的安全存储与云计算服务,可满足敏感领域对全链条自主可控的需求。
中科曙光在高性能计算、服务器制造、存储及云计算领域具有深厚积累。合并后,双方将打通“芯片设计—服务器整机制造—算力服务”的全链条布局,形成垂直整合的国产算力生态。例如,海光的芯片可直接适配中科曙光的服务器系统,减少技术兼容性障碍,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同时降低对国际x86生态的依赖,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这桩交易总体上契合国家“数字中国”战略及“强链补链”政策导向,通过资源整合集中突破技术瓶颈,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科曙光因被列入实体清单曾面临进口芯片断供风险,合并后,双方可依托规模效应和协同研发,在ai算力、智算中心等领域对标英特尔、英伟达等国际巨头,提升全球市场份额。此外,政策支持下的国产替代需求,比如国产服务器市场国产化率需从15%提升至50%,为合并后的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此次合并不仅是两家企业优势互补的产物,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从“单点突破”向“系统作战”的战略升级,旨在通过生态闭环与垂直整合重塑全球算力竞争格局。
他山之玉:英伟达的nvlink fusion
日前,前不久在我国台湾地区举办的computex taipei 2025主题演讲中,英伟达 ceo黄仁勋正式推出nvlink fusion策略,旨在通过开放生态系统整合客户自研或第三方芯片(如asic、cpu),构建半定制化ai基础设施。
为何说英伟达的nvlink fusion战略可以和“海光+曙光”的业务整合拿来做一个类比?这就涉及到系统级生态建设的问题。大算力芯片的上游比如海外eda巨头,纷纷表示其客户的增长很多都来自系统公司而非芯片公司,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首先,nvlink fusion是英伟达nvlink策略的升级版,是对nvlink整机作为一个整个计算系统的优化。十多年来,英伟达不满英特尔的pcle板级生态,另造了一套nvlink系统,目的就是要提升cpu和gpu互联性能。
nvlink的出现,意味着一套高速计算系统不能再单纯地看gpu或者cpu参数性能,必须要把数据交互、传输、链路带宽、协同计算和可扩展性加以综合评定。
nvlink和cuda一同成为英伟达护城河之后,引发了同行的高度忌惮,云服务商aws,微软和asic供应商如博通,marvell等正在密谋另立新互联标准。
黄仁勋认为,专用性的asic与通用性的gpu市场将长期共存,英伟达通过开放生态吸纳asic厂商合作,而非直接竞争。nvlink fusion为超大规模云端供应商如aws、微软提供标准化机架架构,支持异构芯片包括asic无缝部署,加速产品上市。
因此,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业务协同契合了高算力芯片“系统级应用”这一大趋势,双方的业务互补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整合、技术互补及市场拓展的深度耦合上。
业务整合只是长征路上的第一步
服务器行业往往更像一个组装生意,在产业链的上游,需要cpu和gpu作为核心组件,但是基本都由海外公司英特尔、amd、英伟达在形成垄断,因此,服务器攒机者面对上游的企业基本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而在产业链的下游,客户又包括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厂商,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和众多政企客户,又都极为强势。
海光信息副总裁吴宗友今年年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从国产cpu的营收来源来看,互联网企业给海光的贡献率还是比较低的。进入互联网企业供应链,也是海光从成立之初就定好的战略和方向,也是海光下一步市场布局的重要目标。在互联网这一纯商业市场中,想要赢得市场份额完全要靠高性价比。
如何摆脱对政府补贴和非商业性合同输送的依赖,通过生态建设产生更多的商业附加值,是双方业务整合后面临的大考。
海光可联合成员打造垂直场景的数据闭环。如在智慧城市领域,联合传感器厂商、算法公司构建“海光芯片+边缘计算+城市治理saas”的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反哺芯片设计迭代,形成“硬件销售-数据积累-产品升级”的正向循环。同时,可尝试建立组织内算力共享平台,将冗余计算资源转化为弹性供给的云服务,通过资源货币化开辟新收入源。这种模式既符合国产化替代趋势,又能通过实际场景验证技术成熟度,逐步摆脱政策保护期内的补贴依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