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不得不造车”,到成为“北京小米”,雷军的造车之路,或许没有人能想到会如此跌宕起伏,小米su7销量火爆,一车难求的盛况引来了巨大流量,雷军和小米su7就是热搜的代名词。
然而,一起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事故,让小米汽车的向上之路戛然而止,4月交付量2.8万辆,虽然环比仅减少了1000辆,但也足以反映出小米su7所面临的压力,而小米su7 ultra更是陷入了限制马力,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引发了关于虚假宣传的维权风波等问题。
雷军坦言2025年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雷军或许早已想到造车之路的不容易,只是没想到事情能闹得这么大,他,或许是后悔造车了。
从特斯拉到“蔚小理”,新兴的电动智能汽车产业从来都不缺故事,甚至是啼笑皆非的狗血剧情,但为了流量和曝光度这一生存之本,让其长期以来都乐此不疲,流量和关注度就是造车新车企向资本证明实力的最佳武器。
实际上,就连丰田、大众和本田等跨国车企,在全球市场发展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困境也不绝于耳,有产品本身的问题,也有市场壁垒的问题,但他们并不需要依靠流量而活着,而是其长期以来塑造的品牌影响力,以及每一款贴合用户日常生活的产品,让其最终能重新站上历史舞台。
小米su7诚然也有技术优势,比如小米su7 max百公里加速2.78s的高性能,但更多的保时捷同款设计以及雷军爆款流量共同完成的奇迹,只不过,这一切却因为频发的小米su7碰撞意外事故而开始崩盘,而雷军过往的每一句话都变成了回旋镖。
小米su7大获成功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也让几乎所有人都感到难受,2024年两次提高销量目标,并最终超额完成了13.68万辆的销量,成为了2024年车市的绝对代表车型。
小米汽车在2025年的目标依旧宏大,计划达到35万辆,同比增长156%,并且推出了小米su7 ultra这一平民高性能电动超跑以及第二款重磅车型——小米yu7。
小米yu7宣告5月22日正式上市,与小米su7一起,小米汽车有望复制特斯拉以model 3和model y两款车型就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的历史,雷军早已成为了马斯克第二,他拥有了一大群狂热的粉丝,并且一呼百应。
当全网都在呼吁雷军进入卫生巾领域之时,市场对小米汽车的狂热也达到了最高点,“遥遥领先”已经不足以形容小米su7,雷军是无所不能的神。
然而,小米su7的产品局限性再加上用户过高的期待,让小米su7一步步成为了道路上避之不及的危险因素,但雷军却无法为这份狂热降温,而交付量的快速增长,最终使得这股狂热演变为难以控制的局面。
我们不知道雷军有没有后悔未能为小米su7的狂热降温,但他现在应该知道,造车真的不如智能手机那么简单,因为汽车这件事原本就不简单。
在小米公司公布其报案的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网络黑公关案件已被侦破的同时,雷军宣布5月22日发布多款重磅新产品,包括自研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和小米yu7,宣告小米汽车开始要重回市场正轨,最起码是回归正常的工作节奏。
然而,小米su7从上市到成为销量冠军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本身、宣传话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等等,都值得雷军好好复盘,毕竟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已经有了,而且都是十足的份量,这对于小米yu7的市场表现和小米汽车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销量领先的智能手机、规模庞大的生态链和数量众多的“米粉”,作为创业者的雷军是成功的,但无论是小米su7意外事件的一发不可收拾,还是暗流涌动的市场竞争,雷军也应该更加深刻地理解成功得来不易。
在小米su7 ultra车主群起要求“退一赔三”的背景下,小米yu7也将正式官宣上市,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雷军的“健身思考”是否既锻炼了身体,也重塑了心理,这个问题对于小米yu7而言也同样重要,这不仅仅是一辆车,这是雷军的后悔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