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献策:五大领域“AI+”路径明确
- 医疗革新:全国人大代表杨晓静提出,借助AI构建医学模拟教学场景,解决年轻医生临床实操机会不足的痛点。例如,通过虚拟重症抢救环境,让医学生在安全条件下反复训练,提升应急能力。
- 教育防控:王敏代表呼吁推广校园智能健康终端,每月自动化筛查学生视力数据并联网分析,以科技手段遏制青少年近视高发趋势。
- 建筑升级:杭迎伟代表强调建筑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必要性,去年已有50款机器人投入施工,如抹平机器人、造楼机等,显著提升效率与质量。
- 数字智造:朱立华代表提出“3D设计+DeepSeek技术”平台,让消费者变身设计师,实现个性化产品定制与即时下单,推动制造业与消费端深度融合。
- 钢铁转型:王兰玉代表建议开发自主智慧炼钢大模型,利用“5G+工业互联网”动态优化工艺,助力钢铁行业向高端综合服务商转型。
政策加码与产业爆发:多地竞逐“AI+”赛道
- 地方行动:深圳计划2026年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破8000亿元,北京则聚焦“具身智能”,目标2027年量产人形机器人超万台,并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如智慧气象、体育训练等)。
- 算力支撑:中国智能算力规模预计2025年达1037.3EFLOPS,年复合增长率46.2%,为AI应用爆发提供底层动力。
- 行业落地:AI Agent、人形机器人、AI+多媒体/教育/金融等细分领域被机构列为“爆发前夜”,特斯拉、华为等巨头加速布局生态链。
全民热议:期待与担忧并存
- 技术普惠:网友呼吁AI应用需兼顾城乡差异,避免“数字鸿沟”扩大,建议政府补贴中小学校园智能设备(如智慧操场)
- 伦理规范:部分声音担忧AI滥用风险,希望加强数据隐私保护立法,尤其在医疗、教育等敏感领域。
- 就业影响:建筑机器人普及引发对传统工人转型的关注,建议配套职业培训政策,推动“人机协作”新模式
迈向“AI+”时代的三大关键
- 强化跨行业协同:建立“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联合研发平台,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转化效率。
- 夯实数据与算力基建:加大智能算力中心建设,同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破解AI训练数据瓶颈。
- 培育复合型人才:在高校增设“AI+专业”交叉学科,定向培养既懂技术又通产业的复合型工程师,支撑长期发展。
总结:2025年“人工智能+”已从战略规划迈入实战阶段,代表建言与政策红利双重驱动下,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的闭环正在形成。未来,唯有平衡创新与规范、效率与公平,方能真正释放AI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