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回老家,在村口见到三叔婆。我说:三叔婆,侬神色蛮蛮好哒。三叔婆笑着说,现在劳保也有哉,买点吃吃,通泰点算哉。做宁来戏戏,迟早要拘起(归去)。
三叔婆,我们背地里叫她翘嘴巴,是村堡里有名的相骂精。争天夺地,扭相骂也要寻事头。有人踏死了她家门口一只爬动的癞蛤蟆,她也会破口大骂,说是癞蛤蟆身上嵌着金钱珠子,脚下是元宝,破了她家的财运。三叔婆的老公乌句(龟)阿昌是老实人,两夫妻吵架时,阿昌叔公只会说“做宁要讲道理咯”。
去年中秋节刚过,三叔婆跌了一跤,病一直看不好,就挽人去隔壁村的庙里问原委。庙里的菩萨是附身菩萨,可以开金口。菩萨讲,骂人倒怪的快嘴巴,娘娘菩萨都动怒哉,幸亏这次跌下去,菩萨与祖宗大人看在侬平时心还算直,扶了一把,否则阎落王都等着落笔打欧叉了。这次菩萨开金口后,三叔婆从此就闭嘴巴了,和和气气,连脸上绽出的青筋都隐了下去,整个人像是换了一个凡壳。大家在背地里说,翘嘴巴连村干部都劝勿好、不买账的宁,这次被菩萨的一朵“烂吐水”给治好了。
有人说这是迷信,那科学能摆平三叔婆这样的“高手”吗?要我说,能安定人心,促进社会融洽的事物,都可以尝试,不必一味地否定。
和谐社会,有的时候需要法治;有的时候需要中间人劝和;有的时候需要寺庙的“四维”神力来助力。有人去灵隐寺,被门头的一副对联点醒:“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有人去曹娥庙见到“事父未能,入庙倾诚皆末节;悦亲有道,见吾不拜也无妨”,言简意赅,句句点醒梦中人。
内卷时代,当人们都在苦于精神内耗的时候,去寺庙让“四维力量”给我们赋能、滋养精神。大家在寺庙元素中汲取哲理成分,当然寺庙也要“因材施教”,特别是对年轻人应宣扬正知正觉,让大家在寺庙里感受到一种安宁感,使之思想、精神充电。
如今大城市的寺庙游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北京雍和宫寺曾一度停止售卖香灰手串,因为寺中的香灰不够用了。南京鸡鸣寺特意设置了“反悔门”,受不了排队之苦的游客,可以有回头的机会。关键是,让寺庙游名震整个旅游圈的竟然不是中老年人,而是年轻人。
这波年轻人,除了临时抱佛脚,平时也开始与菩萨联络感情,把去寺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对精神释放、心灵回归,都是一种裨益。我表妹经常去上虞的寺庙,她的观点很有意思:去寺庙不是用来找答案的,而是找到自己的心。心漂泊无定,浮在半空中,做事情、过生活都会觉得索然无趣。
如今一些外地的知名大寺,还会配套上餐饮服务,甚至连咖啡馆都是标配。还有静谧的图书馆,可以供人静心学习。去过上虞的几个寺庙,建筑实体已很壮观,我想软件上今后一定会紧跟时代发展需要,让我们上虞人的心灵澄净。
又如我们上虞陈溪乡一直在宣传王阳明游学路线,但我们也应真正研究、宣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按我的理解,王阳明心学就是佛道哲学的儒家转化,芯是佛道,穿上了一件儒家的衣服,真正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的核心密码。这种思想后来流传到日本,就出现了像稻盛和夫这样让人崇敬的经营之神。
通过“悠悠丰惠”我还了解到有一王姓的好心人出资在丰惠渔门村修缮村落庙宇,作为村人的公共文化、信仰空间,功德大焉。
上虞的寺庙资源丰富,思想渊源深厚,我们去寺庙,不同于苦心志、劳筋骨的修行,就是为了从烦恼和焦虑中抽离出来,从中了解禅道哲学,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宁静的力量,体验已经逐渐被都市生活节奏湮灭的生活情趣,找到缓解自己痛点、“病症”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