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正月初六,保宁府赶庙会,大街小巷人来人往,人们的嬉笑声、孩子的打闹声和小贩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年味儿十足。
一对年轻的夫妇走进城门牌坊,在一个卖香囊的摊位前停住脚步,女子被一个漂亮的福袋香囊所吸引,拿起来左看右看,有点爱不释手。
小贩儿见有买主上门,连忙笑脸相迎,“夫人果然好眼力,这个香囊确实有点与众不同,不仅做工精美,香料也十分讲究。里面有川芎、香附、薄荷、艾叶,还有十二种干花草。不信夫人闻闻,香味扑鼻,关键还能提神驱虫”。
女子嘴角上扬,微微一笑,显然对这个香囊非常满意,柔声问道:“这个多少钱?”话音刚落,就见小贩儿伸出五个手指头。
“我做生意向来是薄利多销,这么漂亮的香囊只收您五文钱,夫人喜欢就带一个回去吧!看这上面绣的福字多喜庆,大过年的戴上也图个吉利”。小贩儿巧舌如簧,几句话正说到女子的心坎里。
女子拿着香囊在丈夫眼前晃了晃,笑着说道:“相公可喜欢?”男子点点头,女子没有讨价还价直接递上五个铜板。付完钱,两人拿着香囊转身离去。
刚走出不远,女子将丈夫拉到一旁,迫不及待地将香囊系于他的腰间。男子一脸幸福之色,想不到这竟然是妻子送给自己的礼物。
正在这时,一个青衣男子走过来,笑着打趣道:“志德兄弟真是好福气,娶到一个端庄秀丽,知冷知热的好妻子,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
柳志德扭头一看,说话的人正是昔日同窗好友陆弘文,于是连忙把他引荐给自己的妻子认识。腊梅微微一笑,上前施了一个万福礼。陆弘文一脸歉意,后悔没能参加他们的婚礼。
三个月前,柳志德和腊梅刚刚拜堂成亲,陆弘文有事在身没能到场。原来,他早在两年前就弃文从商去千里之外的西安做生意,前几天才赶回来过年。
听朋友说柳志德已经结婚娶妻,还没来得及登门拜访,没想到三个人竟然在街上不期而遇。好友多年未见,不知不觉就多聊了几句。
得知柳志德已经考中秀才,陆弘文大为欢喜,打心眼里替他高兴。街上人太多不是说话的地方,兄弟两人约好改天一聚,好好庆祝一番。
他们正准备离去,一个白发须眉的相士走过来,说要免费帮他们算上一卦。陆弘文从来不相信这些东西,说了没几句话,便先行离开了。
柳志德刚想走,可腊梅却不肯离去,非要让相士帮她算上一卦,并主动报上自己的生辰八字。相士思忖片刻,说着一些晦涩难懂的话,小两口听了一会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
据相士所言,腊梅半年之内有一劫。柳志德闻言心有点不太高兴,未等相士说完,递上几个铜板,随后拉着妻子就走。
相士分文未收,捋着胡须说道:“老夫并非贪恋钱财,只是看夫人近期有一劫,想出面帮忙化解而已。请记住老夫一句话,日后要多行善事,多……”。
大过年的都图个吉利,人人想讨个好彩头,柳志德根本不想听什么劫难,未等相士把话说完,赶紧道了一声谢,拉着妻子离开了。相士无奈地摇摇头,眼睁睁地看着两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过了元宵节,天气渐渐转暖。半个月后,山上的油菜花争相开放,引得蜜蜂在花间翩翩起舞。这日,柳志德心情大好,走出书房带着妻子腊梅去郊外踏青。
小两口来到山脚下,望着满眼的春色陶醉其中。柳志德心中欢喜,即兴作诗一首,腊梅仰慕丈夫的才华,忍不住连声夸赞。
正当两人沉浸在幸福之中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片刻功夫,一队人马来到眼前。为首的黑脸大汉看到腊梅心中一怔,暗自感慨道:“好一个绝色女子!”
说时迟那时快,那人洒出一把白色的粉末,夫妻二人惊叫一声,眼前漆黑一片。为首的男子哈哈大笑,朝身后一挥手,就见两个随从翻身下马,将腊梅装入麻袋。
柳志德听到腊梅的叫喊声,心里慌作一团,却无计可施。等他睁开双眼,发现妻子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柳志德痛失爱妻,欲哭无泪,一路踉踉跄跄跑去衙门报官。知府大人猜想腊梅一定是落入马匪手中,当即派人四处查访。
转眼过去一个月,案件仍毫无进展。柳志德如坐针毡,再也没有心情去读那些四书五经了,整日忧心忡忡,生怕妻子遭遇不测。
这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无意中回忆起相士所说的话,心里叫苦不迭,后悔当初没有听他把话说完。
次日清晨,柳志德跑到街上去寻找相士,可一连几天都没有看到他的影子。母亲见儿子如同中邪一般,劝慰道:“说不准此人云游四海,想要寻他如同大海捞针!”
其实,对于母亲所言,柳志德又何尝不知,只是心有不甘,想出去碰碰运气。时隔不久,他说服二老,放弃大好前程出去寻找爱妻,可人海茫茫,又到哪里去找?
柳志德毅然决然地离开家,漫无目的的一路打听寻找,犹如无头苍蝇一般。每到一个地方,他便逗留数日,寻求无果再继续前行,至于去过多少个地方,连自己都记不清。
转眼离家两年有余,身上带的钱财也所剩无几。两年多来,柳志德给父母写过几封书信,得知儿子平安无恙,老两口心里有几分慰藉。
这日,柳志德来到汉中,围着城里的大街小巷寻个遍,同样一无所获。他万念俱灰,溜溜达达来到河边,登上拱桥,望着滚滚的河水发呆。
正在这时,一个老阿公推着独轮车上了桥,车上还驮着两大袋粟米,走起路来非常吃力。石桥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老人脚下不稳,“哎呦”一声摔倒在地上,粮食撒了一地。
见此情景,柳志德连忙出手相助,捡起粮食封好麻袋,又帮忙把车推到对岸。老人非常感动,拱手施礼,连声道谢。
老人笑着离去,柳志德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可想起失散的妻子又心生悲凉。他恨自己无能,没有保护好腊梅,如今时隔两年,恐怕妻子早已不在人世。
想到这里,他掏出身上仅有的几个铜板,放在桥墩子上,喃喃自语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希望能帮到有缘人。”说完,纵身一跃跳进河里。
不知过了多久,柳志德迷迷糊糊睁开双眼,发现面前站着一个身穿僧袍的和尚,只见他双手合十,笑着说道:“阿弥陀佛,施主终于醒了!”
柳志德站起身来,拱手施礼说道:“感谢师父救命之恩,可是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倒不如死了来得痛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施主年纪轻轻,怎能有轻生之念,你这么做又怎么对得起家中父母?”
柳志德闻言,泪如雨下,随后跟着和尚来到福济寺。方丈大师得知他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暂时将他收留。
三日后,柳志德再次找到方丈大师,一心想要剃度出家当和尚。十年寒窗苦读,好容易取得秀才功名,大师心有不忍,让他留在寺中带发修行。
春去秋来,转眼又是一年。这日,柳志德下山去买灯油,一进城门看见路边围着几个人,来到近前一看,差点惊掉下巴。
时隔三年,那个白发须眉的相士又奇迹般地出现在他面前,这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待到众人离去,柳志德迫不及待地走上前,说道:“先生让我找得好苦啊!三年前,您在保宁府赶庙会时,曾帮一对年轻的夫妇算过卦,不知您老人家是否还记得?”
相士先是一愣,继而笑着回道:“记得,老夫当然记得,这真是天大的缘分,没想到我们又见面了!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看师傅这身打扮,莫不是出家了不成?”
“正是,实不相瞒,自从那日一别,仅相隔数月,爱妻腊梅就遭遇劫难,如今下落不明。贫僧追悔莫及,如果当初听先生把话说完,也不至于落得这般境地。”
柳志德眼眶红润,忍不住长叹一声,继续说道:“劳烦先生再帮我算上一卦,看看我们夫妻二人是否还有团圆之日?”
“说来惭愧,老夫并非神仙,只不过对五行八卦略有研究。俗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福虽未至,祸已远离。只要多行善事,自然能逢凶化吉!”
柳志德好容易见到老人,没想到等来的却是这么几句话。他摇头叹息道:“看来先生算得不准,我一路走来做过不少善事,可妻子始终生死未卜,又何来逢凶化吉一说?”
“小师傅身在佛门,心在凡尘,看来还是没有参悟透佛法。老夫算得准不准,现在下结论为时已早。明日这个时候,劳烦你再过来一趟,或许会有转机!”
老人不紧不慢,一脸笑意。柳志德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正思忖间,有个三十多岁的妇人满面愁容地来到卦摊儿前,说母亲卧病在床多日,请相士帮忙算上一卦,替母亲卜卜吉凶?
柳志德不好意思再继续打扰,连忙起身告辞,买完灯油匆匆往回走,一路上不知不觉又回想起多年来的过往。回到寺里,他无心诵经,独自一人坐在禅房里静静地发呆。
次日上午,柳志德跟方丈大师打过招呼,如约来到卦摊儿前。相士满脸堆笑,让他报上生辰八字,柳志德心有不解,一脸迷惑,“先生约小僧今日相见,难道只是为了帮我算上一卦?”
“非也,小师傅稍安勿躁,何必急在一时。只要心有阳光,胸怀坦荡,一切美好皆在路上!”相士不急不躁,说话慢条斯理。
柳志德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报上生辰八字。相士双眼注视着前方,沉思良久,笑着说道:“小师傅天庭饱满,地阔方圆,如今劫难已过,只要肯下功夫发奋读书,此生必是大富大贵!”
“先生莫不是说笑了吧?我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读书又有何用?再说小僧已遁入佛门,早已无心功名,恐怕这辈子只能青灯古佛为伴,晨钟暮鼓一生!”柳志德忽又想起腊梅,面露愧疚之色。
相士哈哈大笑,“小师傅果然尘缘未了,对贤妻仍然念念不忘,回头看看你身后是谁?”柳志德扭头一看,双眼瞪得像铜铃一般,惊叹道:“娘子!真的是你吗?”
他不顾众人迷惑的目光,一把将妻子搂在怀里,腊梅惶恐不安,用力将她推开,惊声说道:“你是谁?我不认识你!”
柳志德呆若木鸡,一遍遍地重复着:“娘子,我是志德!你好好看看,我是你的相公柳志德啊!”腊梅惶恐不安,一个劲儿地直摇头。
这时,站在一旁的袁阿婆面带笑容,开口说道:“这位小师傅一定要看仔细,她可真是你家娘子?”说罢,老人一脸慈爱地看着腊梅,生怕她受到惊吓。
柳志德斩钉截铁地说道:“阿婆放心,小僧绝不会认错,她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妻子腊梅!”
相士捋着胡须,接过话茬:“妇人请放心,老朽可以做证,这个小师傅说的千真万确,绝无半句谎言!”柳志德听得云里雾里,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起事情的起因,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人,此人名叫高庆海,正是袁阿婆的丈夫。三年前,他在城里的一家商行当差,经常跟着余掌柜外出送货。
这日,两人送货归来路过侯家镇,中午吃了点东西继续赶路。荒山野岭,道路崎岖难行,高庆海小心翼翼地赶着马车往前走。
路过青崖山,高庆海忽然发现路边有个麻袋,麻袋旁边躺着一个粉衣女子,于是勒住缰绳想下车查看情况,不成想却遭到余掌柜的阻拦。
“出门在外,还是少管闲事为好,这荒郊野岭的实在不安全!”余掌柜心有顾虑,催促他赶着马车快走。
高庆海于心不忍,忧心忡忡地说道:“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们若是置之不理,恐怕她会惨遭饿狼啃食,想想都觉得可怜。掌柜的放心,我先过去看看再说!”
高庆海来到近前一看,发现女子头上满是鲜血,探了探鼻息发现她还活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余掌柜的帮助下,两人把女子抬上车。
等她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土炕上,头上还封着药布。袁阿婆问起她的身世,女子却连自己的名字都记不起来了。老两口一商量,重新给她起个名字叫青凤,殊不知她的原名叫腊梅。
从那以后,她就住在袁阿婆家中,老两口待她如亲生女儿一般。后来,腊梅伤口痊愈后,就帮着袁阿婆一起做绣活,两人做好绣品拿到集市上去卖,换来的钱买米买面补贴家用。
前几天,相士在街上摆摊,无意中看到腊梅忽然觉得有点眼熟,思来想去终于回忆起在保宁府赶庙会时,帮一对年轻的小夫妇算卦的场景。
他上前询问情况,方知腊梅已经失意,袁阿婆见相士和腊梅相识,便毫无保留地讲述起她的不幸遭遇。
两人心地善良,当即跑去衙门报官,希望官府协助查找相关线索,让腊梅早日回乡和家人团聚。事有凑巧又或许是天意,袁阿婆还没有收到官府的消息,相士就在街上见到了柳志德。
夫妻二人劫后重逢,可喜可贺。一行人来到衙门,袁阿婆当着知府大人的面,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述一遍,胡知府连连称奇。
随后,柳志德回到寺中禀明方丈,大师见他尘缘未了,准他还俗回家。临走之时,柳志德特意带着妻子拜别相士,谁知老人已经悄然离去。
腊梅在丈夫的陪伴下回到家中,看到久别的父母和家人喜极而泣,可能是受到了刺激,竟然渐渐恢复了意识。半年后,腊梅康复如初与常人无异,通过她的讲述,全家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事发当天,腊梅不幸落入马匪之手,为了自救只能大声呼救,黑脸大汉恼羞成怒,一拳将她打晕。不知过了多久,她清醒过来,趁着贼人不备从马背上滚落下来,随后失去了意识。
当时,马匪可能以为她摔死了,于是将她弃之路旁,扬长而去。多亏高庆海出手相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爱妻失而复得,柳志德大为欢喜,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回想起相士所说的话,收敛心性,静下心来埋头苦读。
一年后,腊梅诞下一子取名柳承,在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孩子健康成长。时光飞逝,岁月匆匆,转眼又过去两年,柳志德去省城参加乡试,高中举人。柳家大摆酒宴,亲朋好友纷纷前来贺喜。
时隔不久,柳志德带着妻儿去探望高庆海夫妇。为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临走之时,小两口偷偷地放下二十两银子。
随后,一家三口又去了一趟福济寺,看望方丈大师及其众僧。大家得知柳志德考中了举人,打心眼里替他感到高兴。
来年春闱,柳志德去京城参加会试,名落孙山,连考数年未能得偿所愿。他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后经朋友介绍,去衙门给知府大人当师爷。
王知府见他才华横溢,就举荐给朝廷,在知府大人的帮助下,柳志德当上县丞。后来,他公务繁忙无暇外出,便托同窗好友陆弘文为高庆海夫妇带去礼物,并多次为福济寺捐赠善款。
两口子谨记相士之言,处处与人为善,全家人衣食无忧,平安顺遂!这正是:“吉人自有天相,好人自有天助!”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不要轻言放弃,正如文中的相士所说:“只要心有阳光,胸怀坦荡,一切美好皆在路上!”
民间故事:父亲乞讨,手端金碗,儿子突然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
民间故事:男子娶妻,五十年后,妻子突然问道:你知道我是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