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婆婆赶走儿媳,儿媳走投无路与老乞丐同住,婆婆食恶果

古时,有一个名叫桃花村的村落,村子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且交通发达,住在这里的人们自给自足,过得逍遥而快活,唯有村西头的老林家,却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全是因为他家有个十分厉害的老婆子。

老婆子娘家姓伍,父辈以走镖为生,为此伍氏也懂得些拳脚功夫,就算嫁给桃花村生员林长明后,依旧嚣张跋扈,惯于以武力胜人。

嫁来此地几十年了,连一个知己邻舍都没有,成日里就以折磨自己的儿媳妇为乐。

林长明两年前来不及等儿子添丁就撒手人寰,儿子林福生并没有走父亲的老路,而是学了一门木匠手艺,也因受不了母亲伍氏的唠叨,选择外出做工,鲜少回家。

他与妻子宁翠翠本就是伍氏撮合,也无感情可言,所以成婚四年有余,夫妻俩同房的日子屈指可数。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儿子又常年累月不归家,伍氏就觉得是儿媳的错,觉得她笼络不了儿子的心,因此对她越来越不好,辱骂动手那是常有的事,可这宁翠翠也是个贤惠心软的女子,伍氏都这样对她了,她还是忍着脾气侍奉左右,很有孝心。

就这样,她还是没换来伍氏的一句好,反倒是大雪封山的隆冬时节,还喊她去山上找吃的,宁翠翠不敢忤逆她,只得裹了件补丁压补丁的旧披风,提着竹篮上山去了。

可山上一片白雪茫茫,积雪足足没过宁翠翠的膝弯,哪有什么吃的东西?

可回去早了指定要挨骂,她只得硬着头皮、忍着脚后破皮流血的冻疮之痛,往深处走去。

一路上倒是遇到不少外出觅食的山鸡和野兔,可宁翠翠却不忍伤害它们,同是天涯可怜人和兽,她同病相怜都来不及,只好拨开积雪,看能不能寻些野菜蘑菇。

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宁翠翠终是望着几棵耐寒的野菜叹息了一声,准备下山回家。

就在这时,她居然听见一阵微弱的婴儿啼哭声,刚开始她还以为是什么野物发出来的,想着莫冻死了,看能不能救治一下,于是就寻着声音慢慢朝右手边的山路上摸索前去。

没有多远,就在一背风处看到了一个男人,那男人见有人前来,又打量了一下宁翠翠的穿着,凝了凝神,就站起身来将手中婴儿高高举起,准备扔下雪山山涧。

“不要!”

只听宁翠翠大叫一声,慌忙扔了手中的篮子就准备去接孩子,可那男子非但不给,还急忙往后退了几步,说道:“这孩子是个灾星,一出生就克死了爹娘,还害得我与他一起颠沛流离,如今我也养不活他了,不如将他摔死,也好过被他拖累。”

说罢又作势要扔,宁翠翠这回真的来了脾气,一把将孩子夺了过来,搂在怀中轻轻拍打着,望着孩子粉粉嫩嫩的小脸,她的心都快融化掉了。

她质问男子为何要伤害这幺小的孩子,怎么说这也是一条生命啊,若是嫌弃他,那就把孩子给她来养,她就是自己饿死,也要把这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带大。

男子听后,脸上的感激之色一闪而过,不等宁翠翠察觉,他立马就面露不屑,嘲讽道:“哼,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处境,雪下得这么大,都还要上山来找吃的,而且衣裳也补丁压补丁,一看就是个穷妇人,你哪来口气说能养大这才两个月不到的孩子?简直痴人说梦!”

说罢就要抢过孩子,却被宁翠翠侧身躲过。男子见她是真心想抚养孩子,于是故意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硬要养也行,不过我为了这孩子花费巨大,总要讨点利息才好,这样吧,我见你头上这根木雕花簪很是别致,就用它抵了吧。”

宁翠翠一听,顿时就犹豫了,因为这根木簪是丈夫林福生唯一送她的一件物品,虽说当初是为了定亲信物他随手所刻,但也是他们之间唯一的念想,她是真的舍不得。

可看了看怀中正闭着眼睛,噘起小嘴在她怀里乱拱的婴孩,她的心里又再次柔软了起来,于是果断将木簪拔下,与他交换。

男子终于善心大发,还护送她们到了山口,才转身离去,望着他一瘸一拐远去的背影,宁翠翠却感觉很不真实,自己就这样,换了个孩子回来了?

她此刻心中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终于有孩子了,而且是个乖巧可爱的女儿,她很是喜欢;悲的是还不知道婆母是怎样一个态度,见了孩子会不会很生气呀?

但宁翠翠转念一想,婆母之前日夜骂她不下蛋,这会儿有了这么好看的一个孩子,她应该也会心生欢喜吧。

总之碍不过,她只好叹息一声,抱紧孩子走回家去。

不用想,伍氏自是大发雷霆,说这孩子与他林家又没血缘,她凭什么要替别人养着?人家不但没给口粮钱,还反倒讹了根木头簪子跑了。

虽说不值钱,但也好歹是个物件啊,真是气死她老婆子了,于是扫把一挥,将宁翠翠和孩子赶了出去,还说她反正不得儿子欢心,还不如由她做主休弃算了。

家里的一应物什也没给宁翠翠一件,大雪天的,她就这样抱着孩子漫无目的的走着,直到昏倒在远离村子的一座破庙前……

当她再次醒来时,竟躺在了破庙之中,原来是一个老乞丐见她们倒在雪地里,于是费力将她们拖进了破庙,还在不远处燃了一个火堆。

此刻火堆前还放着一个破瓦罐,见她醒来,老乞丐忙用一个擦洗干净的碗从瓦罐里倒出一碗白粥,递给宁翠翠,示意她喝下。

他告诉宁翠翠自己不是坏人,只是年前家乡遭了灾,田地和屋子都被大雨冲毁了,他是一路逃命来到这里的,又因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索性就把这破庙收拾了一番,住了下来。

他还说孩子已经喝了米汤睡下了,让她们只管安心住下,吃的他会出去讨来,不会让她们饿着。

只因从来没有人对宁翠翠这般好过,想不到一个连自己的吃食都要靠去乞讨的老人家却给了她浓浓的温暖。

宁翠翠大哭一场,最后在心里发誓,日后一定要好生报答这位善良的老人家……

时光如梭,一转眼宁翠翠都从二十几岁的少妇变成了四十老妇,如今她和女儿宁安宁在城中安了家,母女两这些年打理着一家小绣坊,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而当初救她母女的那位老人也被她认作义父,这些年一直精心照顾着,老人家如今已八十有余,身体还十分硬朗,最近还老是开安宁的玩笑,说她就快十八了,也该找个如意郎君嫁了,他好抱重孙呢。

每次老人家这么一说,宁安宁就脸红着跑开,嘴里还直说祖父拿自己打趣,宁翠翠见了,也是笑得十分开心,心里也暗暗为女儿张罗起来。

这天,一位男子走进店里,问宁翠翠可否还记得他。

宁翠翠想了许久,忽然认出他来!

她慌忙看了眼门外,见女儿外出送货还没回来,这才稍稍松了口气,问那人道:“你那日已经用我头上木簪换了孩子,就不应该再找来,说吧,你还想要什么?”

“嫂子误会了。”男子忙摆手,说自己并不是后悔来要钱或是来要人的,他叹息一声,跟宁翠翠讲了个故事。

原来,宁安宁原本是姓陈,是离此千里之遥的洛城富商之女,哪知她刚出生不到半个月,家中就遭了横祸,被仇人一把火烧了房子。

他本是富商的弟弟,赶回家时,就看到哥哥手里抱着个孩子,奄奄一息的趴在离家不远的草丛里,他将孩子递给他,还来不及说话就撒手西去,为了躲避仇家追杀,他一路抱着孩子没日没夜的逃命,最终逃到了桃花村外的深山里。

正当他腿伤发作抱着孩子不知该何去何从时,就遇到了上山来找食物的宁翠翠,这才故意试探了她一番,托孤。

他自知带着孩子逃命,总有一天会被仇家寻到,他腿上的伤就是被他们砍的,那一次,他侥幸逃脱,也知道自己再也没有那样的好运气了,这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他怕来日没了凭证,所以交换了宁翠翠头上仅有的一根雕花木簪。他此次找来,是因为他已经为哥嫂报了仇。

只是怕孩子知道以后痛苦余生,所以他才特意寻了个孩子不在的时辰前来,送还木簪,也是为了把陈家这些年被他夺回来的家产交还给侄女。

说话间,宁安宁回来了,男子来不及离开,也想见见长大后的侄女,硬是逼着自己把眼角的泪给憋了回去。

宁翠翠见不得这一幕,于是灵机一动,说这是她新招的跑腿工,省得女儿大了,还得出去抛头露面,也该好好准备准备,好寻个好婆家了。

从此,陈忠就这样被留了下来,日子久了,他与宁翠翠暗生情愫,在宁安宁和祖父的撮合下喜结连理,倒是一桩称心如意的大好事。

至于宁安宁,最后也被新上任的青年县令相中,一下就成了城中人人羡慕的县令夫人,夫妻俩感情如胶似漆,宁翠翠和陈忠也就放心了。

之后他们干脆将绣坊交给了下人打理,二人则带着义父四处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这日,他们无意中回到了桃花村,宁翠翠也想回去林家看看,毕竟夫妻一场,她也想知道他们如今过得好不好。

还没进村呢,就有一位邻居大娘认出了她,拉着她的手硬要请他们去屋里坐坐。

他们一行人刚好要从林家门前经过,宁翠翠只一眼,就认出了在院中搓洗衣物的老妇,正是她当年的婆母伍氏。

这伍氏以前可不会自己洗衣服呢,如今竟低着头卖命的搓洗着,因为只要慢上一点,就会有一道彪悍的女音传来,嘴里尽骂些不好听的话,让人忍不住皱眉。

邻居大娘见宁翠翠停住脚步,于是故意将她拉走,伍氏闻声抬头,倒是认了一会儿,才认出那养得肤白貌美的贵妇人正是自己那瘦不拉几、黑不溜秋的前儿媳,不知怎的,两行清泪就这样毫无预兆的流了下来。

到了邻居大娘家,大娘也是个热心肠,不多时就将老林家这些年的腌臜事给透了个底朝天。

原来赶走宁翠翠后不久,林福生就从城里带回来一个姑娘,伍氏当时那个高兴呦,很快就让两人成了亲。

时间一久,她就后悔了,原来这儿媳家中是开武馆的,脾气比她还暴躁,一不如意就打丈夫打婆婆的,丈夫林福生受不了了,又挑起木匠工具一跑了之,留下伍氏在家顶着暴风雨,受尽了宁翠翠当初受过的委屈。

伍氏这几年倒是性格温顺了许多,还知道主动同村里人问好了,只是她往日里都将人得罪死了,也没人愿意搭理她,也算是受到应有的报应了。

从桃花村离开后,宁翠翠的心里五味杂陈的,对于被赶出林家,她是庆幸的,只不过伍氏年纪大了,她开始有些同情起她的遭遇来。

丈夫陈忠劝她万事随心,要不然过几日买点礼物去看望她一下,宁翠翠却摇了摇头,说不必,要不然,她那儿媳妇见了,只怕会越生气,谁人又想见到丈夫的前妻呢不是。

这件事就算这样过去了,宁翠翠慢慢的,也就释然了。

说到底还是林福生没担当,要不然两人何至于和离?他母亲伍氏也就不会受此磨难了,其实,这何尝不是林福生造成的,他要是敢帮着媳妇说话,伍氏也不至于那么嚣张……

这日,她手里正做着绣活,却没来由的一阵恶心,陈忠连忙请来大夫,把脉才知是妻子有喜了,一时高兴得像个毛头小子,就连义父都激动得原地转了好几个圈,两口子生怕他摔倒。

宁安宁夫妇也很快得知了此事,也是替父母高兴不已。

只有宁翠翠笑自己是老蚌怀珠,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取名陈怀远,甚至比自己的外甥还小了一岁,但这一点儿也不影响他当舅舅的心。

两舅甥一同长大,同时考取功名,却都选择去了偏远而又清苦的小县,为一方父母官,为当地百姓撑起一片天,没过几年就脱了贫,为人所称颂。

而宁翠翠的义父直到九十九岁才无疾而终,最后也算享尽荣华,好人有好报了。

宁翠翠和陈忠也在早些年关了绣坊,两人不愁吃不愁穿,一心替孩子们照顾孙儿,一生无病无灾,直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