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看看啊,这是亲儿子,有了媳妇不要娘,自己住楼房,把老娘撵去车库。”胡翠兰在一屁股坐在地上,又哭又闹。
正是上班时间,小区内有许多人进进出出,看到这边的吵闹,许多人停下脚步远远看着,指指点点,有些人还拿出手机来拍照录像。
张晓峰站在一边,抱着一床厚厚的被子,被大大的N95口罩遮着的半张黝黑憨厚的脸涨的通红。
“这不是住在三号楼的那家搞装修的吗,对啊,他媳妇就是理发的,看着挺好的人呀。”
“知人知面不知心,谁知道竟然是个不孝顺的!”
“现在啊,不孝顺的人太多了,要是我有这样的儿子,生出来就掐死了……”
“就是啊,听说她媳妇刚生了个儿子,这样对自己亲娘,也不知道会不会遭报应……
……
周围的议论声越来越难听,胡翠兰听着这么多人指责儿子的话,越发得意起来,不仅指责儿子不孝顺,更开始数落儿媳妇:
“我一开始就没看上那个媳妇,你看她长得那个样,又黑又矮嘴又笨……”
“你够了!”张晓峰一把将手中的被子扔到地上,脸红的似乎要把口罩烧了起来:
“你要算账是吧,那我们就把这账好好算算,让街坊邻居们评评理!”
“你在老二家住,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你接触了阳人,害怕感染老二一家,就跑到我家来,你知不知道我媳妇正在坐月子,大女儿才五岁,小儿子还不满月、我丈母娘年纪又大,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
“阳人”两个字像核弹爆炸一样,哄一下子以胡翠兰两人为中心,把人群炸的纷纷往外跑,想要回家,但熊熊燃烧的八卦心还是让他们停下脚步观望。
张晓峰还在继续:“你说这种情况,我敢让你进家门吗?这是我拿老婆孩子的命来赌,我也不是不管你,我天天往外跑,怕传染给家人,就住在我媳妇理发的车库里,里面有电有水有暖气,让你和我先去那里住一段时间,还不行吗?”
周围人有人赞同:“就是啊,这样太危险了,虽说许多人都阳了,但老人孩子还是要保护好……”
“这儿子算是不错的了,没有不管老娘,也算是个孝顺儿子了。”
也有人反对:“养儿防老,人老了是有吃有住就行了吗。不是需要家人陪伴,把老娘往车库一放,给点吃的喝的,就算孝顺吗?”
张晓峰还在指控胡翠兰:“你说我媳妇不孝顺,你做过让她孝顺的事吗?她生老大的时候,你说不愿意离开老家,不来帮忙照顾月子,可不到一年,老二家生孩子,你就能离开老家来给老二家照顾月子了。
生二胎的时候,我们想老二的孩子也三岁了,老二媳妇在家上网课,也能照顾孩子,让你来帮我们照顾月子,我们还说给你钱,你都不来。现在好了,你出了事就跑到我们家……”
“哎呀,怎么有这样当妈的,这不是专门坑老大吗?”
“这种老太太,要是我妈,我也不管她……”
“有个住的就行了,还不满足……”
儿子的指责,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让胡翠兰再也没法撒泼了,她老老实实的站起来,跟着儿子去了车库。
2
这是胡翠兰第一次到儿媳妇理发的地方,一间30多平的车库,被改造成一间简陋的理发店,一面大镜子,几个椅子,还有一排沙发、两个折叠衣架,叠好的毛巾整整齐齐的排列着。
房子墙角一个布帘子,后面是马桶。
张晓峰整天在外面工作,担心传染给家人,在车库里住了半个多月了,吃住在里面,米面蔬菜、锅碗瓢盆都不缺。
张晓峰把折叠床打开,一边铺好被褥一边说:你先和我在这里住几天,我一会再去买个折叠床,再买点粮食和蔬菜水果来。
胡翠兰看着简陋的车库,撇撇嘴,这样住处,连她都看不上,可大儿子和媳妇却住了两年。
张翠兰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晓峰从小老实木讷,读书不好,只会老老实实的干活,小儿子张晓龙机灵活泼,嘴甜讨人喜欢,脑瓜子又灵,从小学习就好。
张翠兰一直喜欢嘴甜的小儿子,不喜欢老实的大儿子,老伴在世的时候,还能管管她,让他一碗水端平,偏心也要有个度。
可大儿子初中毕业那年,老伴去世,再也没有能管住她的人,她的心就偏的没边了。
老伴去世,家中收入骤降,她便毫不犹豫的让老大外出打工,供小儿子上学。
刚初中毕业的孩子,还是个未成年人,没有什么手艺,唯一能做的,便是卖苦力。
张晓峰便去建筑工地上搬砖做小工,几百斤重的小推车,他一天能推上百车,一双解放鞋穿不几个月就磨破,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天黑还不收工,整天风吹日晒,蚊虫叮咬。
可他从来没说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辛辛苦苦赚点钱,都寄回家给母亲和弟弟,而自己,舍不得吃一顿好的、也舍不得穿一身好衣服。
就算这样,每次和家里打电话,母亲都不问他一句外面苦不苦累不累,只会和他说谁谁谁在外面赚了大钱,给老家盖了两层楼房,谁谁谁供弟弟上了大学,千方百计的催他给家里赚钱。
人们常说,越不被重视的孩子越奢求父母的关注。
张晓峰就是这样,他拼命工作,把更多的钱寄回家,想要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
但是母亲并没有怜惜懂事听话的孩子,反而变本加厉。
3
弟弟考上名牌大学那一年,母亲笑开了花,给张晓龙举办了升学宴,请村里的父老乡亲来喝喜酒。
张晓龙也替弟弟高兴,他早早和老板请了假,去理了发,还花了二百多块钱从里到外给自己置办了一身新衣服。
可对于他的到来,母亲并没有高兴,反而不让他上桌:你弟弟是一个名牌大学生,你一个泥腿子,上桌给你弟弟丢脸。
就这样,张晓龙穿着一身新衣,躲在房间内,透过窗户,看着院子里母亲带着弟弟挨桌给村里的长辈敬酒,每个人都喜笑颜开,把张晓龙夸了又夸,唯独忘了一直拼命打工供老二上学的张晓峰。
热闹是别人的,和我无关——张晓龙早早便体会到了这句话中的悲哀。
人心都是肉长的,可偏了的心,比石头还硬,根本就暖不热。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张晓龙背着简单的包袱、又踏上了打工路,身后一片欢声笑语、桌上大鱼大肉,而他,形单影只、怀中只揣着两个凉掉的馒头。
这一刻,他的新衣显得多么的可笑。
4
刻在骨子里的老实憨厚并没有因为母亲的冷落和弟弟的无视而让张晓峰心存怨恨,他依然在外面辛苦打工,依然供着弟弟读书。
但现在,他不会将所有的钱都寄回家,会给自己留下一大半,会为自己的未来打算。
面对骤然减少的钱,母亲打电话来催也催过,骂也骂过,但张晓峰不为所动。
这些年,母亲还年轻,也勤快,地里的活从来没落下过,每年夏秋还会挑着家里的蔬菜去赶集,卖了赚点外快。
而张晓峰虽然干的是辛苦活,但他年轻有力气,血汗钱赚的并不少,两个人供弟弟一个人,经济上没问题,相信母亲手头上应该也存了不少钱。
她并不缺钱,只是习惯了压榨大儿子。
但现在的张晓峰,知道弟弟会有好的未来,他也要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一二。
张晓峰勤劳能干,也愿意跟着别人学手艺,他从小工干起,泥工瓦工抹灰工腻子工……干过许多工种,他踏踏实实,虽然不是能说会道,但忠厚老实的性格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后来,一位老师傅看他人品好,就带着他干装修,张晓峰懂得感恩,经常给老师傅买点东西,老师傅家里有事他随叫随到,不久,就和老师傅的女儿苗芳芳成了男女朋友。
老师傅相信他的人品,乐见其成。
很快,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张晓峰带着女朋友回家,和母亲商量结婚的事。
胡翠兰这几年没能把大儿子手中的钱都要到,本就一肚子气,又看苗芳芳长相普通、个子不高,也不是嘴甜会讨好人的人,心生不喜。
再加上暑假时,张晓龙也带着女朋友回了一趟老家,对比个子高挑、长相靓丽,学历高、会哄人的二儿媳妇,苗芳芳的老实诚恳被说成笨拙木讷。
胡翠兰对第一次上门的苗芳芳不冷不热、敷衍了事,后来谈婚论嫁的时候,更是连刘万八的彩礼都拿不出来,直言没钱。
可是转眼,她就给张晓龙的女朋友买了一个近一万块钱的金手镯。
张晓峰彻底失望了。
之后和苗芳芳的婚事,都是他自己一个人在操办,各种花费,用的也是他这些年的积蓄。
幸好苗芳芳懂事体贴,苗芳芳的父母了解张晓峰的情况,他们认可的是张晓峰这个人,看重的是他对自己女儿好,并没有为难张晓峰,反而把彩礼钱都给了女儿。
5
婚后的张晓峰没有回老家,而是和妻子在省城打工。
他们想在省城安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买房,他们看上了靠近郊区的一套房子,可是首付就要40多万,两人手头上的钱不够,苗芳芳的父母听说后,也借给了两人十多万,可最后还差七万块钱。
万般无奈之下,张晓峰回到家向母亲借钱,希望她能先借点钱,付了首付,以后自己慢慢还。
可胡翠兰一句没钱,就彻底堵死了他所有的路。
胡翠兰真的没钱吗?
当然不是,就在张晓峰借钱的第二年,弟弟张晓龙结婚,母亲除了九万八的彩礼,弟弟在省城买房,母亲还出了十多万。
可是这些钱,尽管一大半是大儿子赚的,她却一分不想给。
张晓峰婚后和苗芳芳过了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两人租住在车库,一个给别人做装修,一个去店里理发,早出晚归,常常累的回来倒头便睡。
租住的车库冬冷夏热,夏天闷的像蒸笼、一点也不透风、冬天没有暖气,冷的像冰窖、两人就抱在一起取暖。
但两人没有抱怨、也没想相互指责,而是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勤俭节约又踏实肯干。
不久后,张晓峰买了一辆面包车、从家乡带来一只施工队,到处给人做装修,凭着合理的收费、精湛的手艺、认真的态度,收入越来越高。
婚后两年,两人终于凑够了首付,在省城买下了一套房,从车库搬到了明亮的楼房内。
生活安稳下来后,两人才敢要孩子。
苗芳芳刚怀孕时,张晓峰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想借此分享将为人父的喜悦,也借此缓和和母亲的关系,当然,他也希望自己的母亲到时候能来帮忙带带孩子,减轻一下两人压力。
可没想到,母亲张口便拒绝了:我在老家住习惯了,不想离开老家,你们的孩子我可没法带。
眼看预产期快到了,苗芳芳的母亲是一名售货员,还有一年多才能退休,也帮不上忙,没办法,两人只好咬牙花高价请了个月嫂,请月嫂的钱。
苗芳芳不让张晓峰花那个冤枉钱,可张晓峰说:钱没事,花了还可以赚,你的身体最重要,我这么拼命赚钱,不就是为了给你们花的吗?
这时候,苗芳芳终于认识到:自己没有嫁错人。
6
孩子半岁后,苗芳芳不想过这种没有收入的生活,可是她文化低,除了理发没有别的手艺,可正规的理发店都有固定的上班时间,她没法带孩子。
张晓峰就将自家房子的车库改装成了一个小小的理发店,让苗芳芳自家当了老板娘。
她的理发店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车库,但她有着大理发店的手艺、收着小理发店的费用,小区的人都喜欢来她店里理发,后来就连附近小区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个手艺很好的理发店,跑好几条街来这边找她理发。
生意好了,但苗芳芳不知应该高兴还是难过,她常常每天不到八点就开门,晚上八点还有人排队等。
每天能保证吃上的是早饭,中饭不保证能吃上,晚上不确定能准时吃。
孩子听话,她就把她放在宝宝车上给她个玩具玩,不听话或者想睡了,就把她背在背上,一边哄孩子一边理发。
那时候,来理发的人经常见苗芳芳背着女儿,手中拿着剪刀给一个个的客人理发。
孩子太小,还没断奶,她就在墙角挂了个帘子,孩子饿了,就拿把凳子,抱着孩子到墙角,把帘子一拉,喂完孩子再继续理发。
就这样,苗芳芳就在这小小的车库里,用一把剪刀,承担起了家里的柴米油盐。
直到孩子两岁,母亲退休来给她帮忙带孩子,她才终于松口气,能够安心的做生意,每天也能安心的吃上饭。
7
大儿子这边过的水深火热,而小儿子那边却是风生水起。
小儿子毕业后,进了省城的一家国企,妻子成了一名初中老师。在苗芳芳生产后不久,张晓龙的妻子也怀孕了。
胡翠兰兴高采烈,收拾好大包小包进了城,离开家乡来到省城,住进小儿子家,照顾起了儿子儿媳的饮食起居。
小儿媳生产后,她更是亲自带着孙子,让儿子儿媳安安心心的工作。
两个儿子同在一座城市,在胡翠兰那里,却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她一年到头,甚至很少去大儿子家。
日子如流水一般,转眼苗芳芳怀上了二胎,这次有了母亲帮忙,她的月子坐的很安稳。
可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身边许多人都阳了,苗芳芳和母亲一心在家照顾两个孩子,不敢出门,买菜拿快递之类的工作,都是张晓峰在做。
张晓峰为了不把风险传染给家人,也不回家住了,在妻子理发的车库里放了一张床,每天去里面休息。
胡翠兰照顾小儿子一家,学校也停课了,小儿媳每天在家里上网课,儿子每天单位——家两点一线,不敢乱跑,就只有胡翠兰,每天外出买菜。
昨天,她经常买菜的菜摊老板阳了,眼看她的健康码成了黄码,一家人慌了。
小儿子一家担心被感染,虽然说许多人都会阳一遍,但妻子身体弱、孩子年龄小,他很担心感染上影响健康。
现在母亲一下子有了“阳”的风险,一家人急了眼,不让她回家吧,她无处可去,让她回家,可又不具备单独隔离的条件。
这时候的胡翠兰,突然想起了大儿子,小儿子家住不下去,还可以去大儿子家。
她丝毫不顾会不会传染给大儿子一家,不被重视的人,可以没有顾虑的伤害。
于是,她一个电话打过来,儿子儿媳还没反映过来,她人就到了门口。
大儿子不想让她回家,把她安排到车库,她不愿意,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8
胡翠兰闹了个灰头土脸,最后还是住进了车库。
没想到,当天晚上,她就发热了。
她全身似乎有火在烧,整个人像只被煮熟的虾,蜷缩在床上,痛苦的呻吟从口中溢出,那一刻,她心中突然万分悲凉。
养儿防老,她生了两个儿子,可到了生死关头,身边却一个儿子都没有。
就在这时,一双粗糙的手摸上了她的额头,接着她的身子被扶起来,苦涩的药水进入口中,接着便有温热的水,她像在沙漠中困了一周的旅人一样,大口大口的喝着水。
喝完水,她又被轻轻放下,身上盖着厚实的被子,枕头也被调整成舒服的高度。
迷迷糊糊中,她又睡了过去。
第二天,天亮了,她睁开眼,看到了趴在床边睡的正香的大儿子。
天光大亮,儿子头上的白发一根根刺进她眼中。
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一直被她忽视的大儿子,也已经生了白发。
她没想到,在自己病重的时候,一直守在床边,不离不弃的,竟然是从不被她看在眼里的大儿子。
她眼睛干涩的难受,嗓子像堵着一块玻璃,不知是病的难受还是心中愧疚后悔。
胡翠兰的症状算是比较轻的,只在第一天发热到39度,在大儿子的悉心照顾下,她第三天就已经好转,高烧已经退下,精神也好多了。
可没想到,儿子却被感染了。
儿子比她严重多了,一下子就发热到40度,一米八的大个子,烧的整个人蜷缩在折叠床上,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脆弱无助。
看着他烧的通红的脸,听着他痛苦的呻吟,胡翠兰突然想起了大儿子刚出生的时候。
这个儿子在她肚子里就吸收好,怀孕的时候,胡翠兰家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可吃一点东西都被儿子吸收了,她瘦的只剩下一个大肚子,可儿子生下来却七斤八两,光生他就用了一天两夜,让她吃尽了苦头,差点丢了命。
生下来后,她根本就没能坐月子,第二天就被婆婆撵着下地干活了。她吃的少干的多,没有奶水,儿子咬着乳T整夜整夜的吸,她觉得自己都要被吸干。
所以,这个儿子,她一直认为是来讨债的,从小就不喜欢。
可是,现在想想,这些事能怪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吗?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把那段日子受的苦,都怪罪到儿子身上,儿子何其无辜?
或许,这么多年来,自己真的是鬼迷心窍了吧!
胡翠兰撑着虚弱的身子,挪到床前,来照顾儿子。
她烧好热水、准备给儿子喂药,自己病了,是大儿子照顾,现在,轮到她来照顾儿子了。
过去是自己错了,从现在开始,好好对大儿子,弥补过去的缺失,应该不晚吧。
观情感故事,品世间百态,大家好,我是玉令,欢迎和我一起品读故事,探讨人生。
本故事由玉令情感故事首发今日头条,转载请备注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