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2022年12月03日21:48:12 故事 1638

早年间,保定府城外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个后生名叫杨荣,父母去世的早,他靠着三亩薄田过生活。

杨荣有些结巴,说话不利索,再加上贫寒,以致到了二十岁,也没有媒婆愿意给他说亲。

二十三岁这年,杨荣给邻村财主打短工,救了他家的小少爷,为了答谢,财主将一匹大青骡子送给了他。

有了骡子,杨荣做起车夫,替商人运送货物,他虽然说话不利落,但做人实诚,接的活儿越来越多,日子慢慢好起来。

二十七岁这年,杨荣终于成了家,妻子姓田,二十一岁,是个新丧夫的寡妇。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成婚第三年,田氏生下一对双胞胎,是两个儿子,添了两个男丁,香火有了继承,杨荣十分欢喜。可增添欢喜的同时,也添了忧心,那就是接下来的日子。

为了以后的生计,杨荣在府城东门外租了个旧宅,带着妻儿搬到此地,这里挨着府城,城内店铺林立,富家人多,也是希望多挣钱银钱。

丈夫出车时,田氏就去城里大户人家收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一边带孩子,一边做活儿,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夫妻俩辛苦奔波,日子慢慢稳定下来,虽无多少结余,但也能温饱。

转眼过去五年,靠着夫妻俩辛苦打拼,日子还算不错,这期间,田氏又生一儿一女。

女儿长大后会嫁人,不必过分操持,可三个儿子将来都是要成婚的,需要花销,肩上的担子还很重,只能辛苦打拼,不可放松。

这一年,杨荣给一个药材商拉货,得了些生意经,便经常去真定府,与山里人收些紧俏药材,拉去安国售卖。

杨荣虽不善言辞,但做人实诚,生意做得有模有样,虽说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很辛苦,但所获之利颇丰。

居家过日子都要懂得打算,杨荣更不例外,手头有了余钱后,就开始置办宅子,给三个儿子将来成家做准备。

转眼十几年过去,孩子们都成了家,老大住在后面宅子,大儿媳是裁缝家的女儿,过门后生了对龙凤胎。

老二住隔壁宅子,二儿媳是铁匠的女儿,也生有一子。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小儿子刚成婚不久,三儿媳出身农家,小两口还未有子女,和父母住在一个院子。

女儿嫁人后,跟着夫家搬去河间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老大老二也和父亲一样,贩卖药材,老三不善此道,因读过几年书,识得些字,在城内粮铺做账房先生。

孩子们的人生大事总算完成,夫妇俩也老了,杨荣已近六旬年纪,因早年奔波所致,身体大不如前,田氏小着丈夫几岁,身体不错,毫无老迈迹象。

三十年前父养子,三十年后子养父,杨荣夫妇的老年生活,自然由儿子们负责,可大儿媳心窄好妒,小儿媳有些吝啬,二儿媳虽然贤惠,但不善言辞,这妯娌仨凑在一起,哪有不闹矛盾的。

三兄弟都还孝顺,兄弟情义也挺好,可架不住枕边风鼓吹,时间久了也生了隔阂,结果是经常闹别扭,到了后来,三兄弟竟貌合神离,老大和老三竟互不理睬。

孩子小的时候,盼着他们长大,长大后盼着他们成婚,成婚后盼着他们立业,而立业后呢?盼的是他们和睦,有个大事小情能相互帮助,可现在这种情况,是杨荣夫妇最不想看到的。

这天晚上,杨荣对妻子说:“我现在还能自立,你身体也还可以,不如我俩回乡下老宅吧,有那几亩地,再在院里种点儿菜,养些鸡鸭,日子不是照过吗。”

“你是为了他们哥仨吧?”夫妻几十年,田氏自然看得出丈夫的心思。

杨荣叹了口气,说道:“兄弟贵在和睦,现在这种情况,我实在心痛,我们单独生活,他们之间就没了矛盾,落叶总要归根,我俩早晚也要回去。”

田氏拉着丈夫的手,柔声道:“你若不提,我还想和你说呢,我俩都这般岁数了,还有几年活头儿?回去也好,清清静静的,也省了给他们添乱。”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夫妇俩想到一块儿去,第二天就将家人召集在一起,说了想法。

要搁在以前,三兄弟绝不会同意,可这几年发生的事,让他们变得有些凉薄,就同意了父母的想法,三兄弟商量了一下,决定以两个月为期,轮流给父母送钱过去。就这样,杨荣夫妇收拾好行装,搬回乡下老宅。

这些年来,杨荣并未忘记村里人,他经常回来,以修缮老宅为由,接济村民,有村民遇到为难之处,去城郊找他帮忙时,杨荣也从未推辞过,见到他回来,都过来问候。

父母离开以后,兄弟和妯娌之间少了许多矛盾,也少了许多争吵,但有之前的隔阂,还是疏远了许多,老大和老三这对冤家,依旧不说话,老二和大哥关系好一些,与三弟也慢慢疏远起来。

人与人之间交往,越不接触就越疏远,三兄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对他们来讲,不像早年那样依恋,哥仨除了给父母送钱粮外,平时不回来,有时候忙起来,连送钱米都是打发别人过来。

至于儿媳和孙子孙女,那就更别奢望了,也就二儿媳带着孩子来过一次,只有年三十早上,儿子们拖家带口,来父母身边热闹一天,吃过年夜饭就都早早回去。

一转眼过去三年多,杨荣生了一场病,亏得年轻时四处奔波,练了副好身体,这才撑过来,但病愈之后经常咳嗽,还添了糊涂忘事的毛病,有时候像个小孩子。

北方的灶台,都是在外间屋,与屋内土炕一墙之隔,是为了冬天取暖,杨荣患上咳嗽之病,闻不得烟火气,就在院子偏屋做了间厨房,平日里田氏在那里生火做饭。

人老了就容易想念孩子,特别是生病后更甚,杨荣就是如此,他每天无所事事,吃过饭后要么找村里老人聊聊天,要么就是坐在门口发呆,嘴里念叨儿子、女儿,以及孙子孙女。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田氏身体很好,整天闲不住,不是收拾家务,就是浇菜扫院子,有事情忙活,想念之情就淡了一些,但她看着丈夫那样子,着实心痛。

不久后,小儿子过来送钱米,田氏对他说:“你爹年纪大了,又添了糊涂的毛病,现在像个孩子,挂念的就是你们兄弟几个,你回去和两个哥哥说一声,以后没事儿的时候,经过回来看看你爹,来时把孙子孙女也带上。”

“娘,我知道了。”

老三答应的很干脆,可回去后就把这事儿给忘了,一来是为了生活,事情确实忙,二来自己和两个哥哥关系不好,已经好久没有亲近了,碍于面子不愿过去说,这事儿也就耽搁下来。

转眼到了春节,又是一家团聚的时候,杨荣早早地将几个房间收拾干净,冒着咳嗽之病,每天在屋里生火盆,增暖去潮,还让老伴儿准备好新被褥。

田氏心里清楚,丈夫是希望孩子们能早些回来,住上几日,哪怕只是年三十住一晚,这事儿对三兄弟来说,没什么要紧,可对杨荣来说,却是这几年一直盼望的。

盼望既是失望,与往年相同,儿子们又是年三十早上才回来,见到孩子们,杨荣的失望落寞一扫而空,对三个儿子问长问短,拉着孙子们不肯放手,可他有忘事儿的毛病,刚才问过的话,过会儿又问一遍。

三兄弟回来后,在家里带了一小会儿,便各自出门,无非是到村里各家转一转,问候问候,三个儿媳帮着田氏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则在院子里玩耍,杨荣坐在屋门口看着她们,满脸笑意,眼神中全是慈祥。

临近傍晚,酒菜准备完毕,一家人吃年夜饭,十几口人一桌坐不开,就炕上一桌,下面一桌,一家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杨荣看着这一切,笑得满脸皱纹,若儿子孙子们不提醒,他都不知道吃东西。

过年必不可少的,便是吃饺子,饺子早已包好,烧水下锅就行,每年煮饺子时,田氏都不让别人帮忙,这是多年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田氏认为丈夫和孩子们挣钱辛苦,好不容易过年享受几天,哪能再忙活?就算后来孩子们都成了家,她也依然这样,儿媳们也习惯了。

和往年一样,酒菜完毕后,田氏让大家在屋里说话聊天儿,自己去偏屋烧水,三个儿媳知道婆婆的秉性,也就没有抢争,而是去到另外一个屋,聊起妇人的话题。

三家人虽平日关系不睦,很少走动,但今天是大年夜,该抛弃的全抛去,相互之间暂时放下隔阂,相谈甚欢。

三兄弟也是如此,聊生意、聊趣闻、偶尔也会说起小时候,孙辈们凑在一起,说的是他们那个年龄段的趣事,杨荣很少插话,坐在一旁喝着水,看着这一幕,他已经很开心了。

不知不觉过了半个多时辰,三儿媳突然说道:“大嫂二嫂,怎么过去这么久了,饺子还没煮好呢?要不过去看看吧,早些吃完早些回去。”

大儿媳说道:“嗯,时间是有些长,可每年婆婆煮饺子,都不让我们进厨房啊!”

“秀秀,你去偏屋问问祖母,饺子好了没有?”二儿媳喊女儿过去看看。

秀秀是老二的大女儿,已经九岁,她听从母亲的话,出了屋子。来到厨房问道:“祖母,饺子还没煮好吗?我都饿了。”

田氏正坐在灶膛边发愣,听到此话,笑着说道:“哦!是秀秀啊,今天的柴有些潮,谁还没开呢,你回屋告诉他们,再等一会儿。”

秀秀应了一声,转身回了屋子,将事情告诉了母亲。

二儿媳道:“哦,是这样啊,那我们再等等吧。”说完这话,妯娌仨又聊起来。

又过去一些时间,还是没有端饺子来,老大这边也有些疑惑,对着二儿子说:“大成,你去偏屋看看祖母,饺子怎么还没好。”

大成来到厨房:“祖母,爹爹让我问您,饺子还没有好吗?”

“水还没烧开呢。”田氏回答道。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大成今年十三岁,是田氏最大的孙子,比较懂事儿,他说道:“平时我娘做饭,两盏茶时间不到,一大锅水就能烧开,怎么今天就是不开,要不我给你烧柴吧,祖母。”

“大成真懂事,过来听祖母跟你说,今天是过大年,家家户户都在烧火煮饺子,灶王爷忙的很,所以啊,水烧开的就慢,这里烟大,你去屋里吃糖果吧,等煮好了,祖母就给你们端进去。”田氏一边添柴,一边说道。

大成气鼓鼓地说道:“哼!这个灶王爷也真是,知道今天忙,就不会多叫些人帮忙吗?”

“嘘!不可乱讲,灶王爷是神仙,不能说他的坏话,快进屋去吧。”田氏小声道。

大成吐了吐舌头,转身出了厨房。

进屋后,他一脸神秘地说道:“祖母说水还没烧开,是灶王爷不让开,还说灶王爷今天忙的很,祖母还不让我讲牢骚话,说灶王爷会怪罪。”

人们对灶王爷等神仙,是很敬畏的,特别是过节,更不能说一些过分的话,听大成这样说,大家也就没有再问,聊天儿等候。

老二的大小子名叫杨继,与大成同岁,他对刚才的话很好奇,就趁大家不注意,溜出屋子,去厨房偷看。

杨继发现,锅里冒着热气,水已经开了,可祖母却舀出一些热水倒在旁边的桶里,然后又加了许多凉水,加完水后,继续坐在灶前添柴。

“咦!祖母这是做什么呀?”杨继很是疑惑,但他没有进去问,而是悄悄回了屋子,也没有将此事告诉大人们。

又过了一会儿,田氏终于煮好了饺子,一家人趁热开吃,都说饺子很香。

热闹总归会过去,吃过饺子后,三家人起身离开,各自赶马车回家,老大对父母说:“爹、娘,明天一早,我得给有生意往来的客户拜年,都是为了明年的生计。”老二和老三说的话,与老大一样。

杨荣本就结巴,生病后更是言语不清,只是不停点头,眼里却含着泪水。

“走吧,路上注意安全,日子要紧,你爹就是这个样子,老了老了跟孩子一样,没事的,有我呢。”田氏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其实很不舍。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三家人上车,急匆匆而去,偌大一个宅子,就剩了老两口。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初秋,这天晌午,老大将马车停在药铺门口,和掌柜谈事情,老二则在对面茶肆喝茶。

这时,有辆马车从街上经过,车把式歪着头,和后面坐着的人说:“我看粮铺那个账房先生,今天要倒大霉,周家那兄弟俩,平日里凶得很,还不得打掉他半条命。”

“嗯,说的是,可惜周围的人忌惮周家兄弟,不敢上手帮忙,这姓杨的账房,可要吃大亏了,也不知道他们有何仇怨?”

“粮铺、账房先生、姓杨的......”老大听到这里猛然一惊,赶紧拦住马车,问道:“两位兄台,请问那姓杨的,是哪家粮铺的账房?他们又在哪里打架?”

车把式见他一脸焦急之色,不明所以,脱口道:“就是胡记粮铺那个姓杨的账房啊,在西城门外打斗呢,您问这个......”

车把式话还没说完,老大冲着茶肆大喊一声:“老二快跟我走,老三被人打了。”

听到这话,老二把手里杯子往地下一丢,茶钱都没给,就出屋子跳上马车,老大手一挥,“啪啪”几声鞭响,马车飞一般奔城西而去。

刚才那车把式一脸惊讶,冲着药铺掌柜道:“他们......这......这怎么回事?”

掌柜哈哈一笑,说道:“你说的那个胡记账房,是刚才那二位的亲弟弟,依我看啊,这次该周家兄弟倒霉了,哈哈哈......”

掌柜说完,冲着对面茶肆喊道:“老吴,杨家老二的茶钱记在我的账上,把那个摔了杯子也一起算上。”

“不用啦,几杯茶我还是请得起的。”对面茶肆吴掌柜笑道。

放下他们不说,单表老大老二兄弟俩,不消片刻就出了西城门,前方不远,有一大群人正在围观,虽看不到圈内情况,但尘土飞扬。兄弟俩急了眼,跳下车冲进去,马都不管了。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圈子里,老三正和周家兄弟厮打,他势单力孤,已经额头起包,口鼻带血,左眼都肿了。

老大老二想都没想,撸袖子冲了上去,这二人常年赶大车贩货,自然身强力壮,周家兄弟虽然也魁梧,但和他俩比起来,那就差多了。

亲弟弟被大成这样,老大和老二早已暴怒,下手毫不留情,结果周家兄弟被打得鬼哭狼嚎,满地翻滚,这兄弟俩向来嚣张,不少乡民受过他们欺负,今日见到这二人挨揍,心中痛快,都在一旁叫好儿。

就这时,巡城差役打此经过,制止了殴斗,将杨家三兄弟和周家兄弟,以及周围一些乡民,带去了衙门。

周家兄弟口碑差,乡民到了衙门后,数落他二人的恶行,官老爷大怒,命皂隶打了这兄弟俩各二十板子,官老爷还警告二人,若以后再敢作恶,就发配去边关劳役。

到最后,官老爷还判二人赔付十两银子,让杨家老三去医馆治伤。

周家兄弟挨了两顿打,还赔了十两银子,并且在衙门挂了号,这次不想老实也不行了,作恶多年的兄弟俩,终于受了惩罚。

老三那些都是皮外伤,上点儿药就没事了,在两个哥哥陪同下回了家。

老三让媳妇在附近酒楼要了酒菜,留大哥二哥吃饭,还将大嫂二嫂,侄子侄女们都叫来。

老三端起酒杯,还未开口已眼含热泪,他哽咽道:“危难之刻,还是亲兄弟,今日若非两个哥哥,弟弟就算不死,也得落个残废,弟弟以前不懂事,惹得哥哥不高兴,这几年碍于面子,又不好登门道歉,借着今日之事,给两位哥哥谢罪了。”

说完此话,老三一饮而尽,给两位哥哥跪下,重重磕了个头。

老大老二将老三扶起,说道:“同胞兄弟、骨肉相连,弟弟有难,当哥哥的理应如此,除了父母,任何人都无权欺负我们。”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话说到这份儿上,三兄弟都动了情,抱在一起,眼中都含着泪,往日那些不快,也随之烟消云散,妯娌仨见到此景,不由得低下了头。

“哎!祖父祖母要是看到你们这样,不知道多开心呢。”杨继的这句话,打破了此时的气氛。

“你刚才说什么?”老二回头问道。

杨继鼓了鼓勇气,说道:“我是说,祖父祖母最希望看到你们这样了,若是你们早些如此,祖父祖母也不会回乡下,祖母也不会年三十煮饺子时,舀出开水倒冷水。”

“啊!那不是灶王爷......”老大媳妇脱口而出。

“大娘,你还信这个呀?怪不得朱先生说,世间许多人拜神佛,但都没有拜到真神,我当日偷偷去厨房,见祖母舀开水倒冷水,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就私下问先生,先生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世间根本就没有鬼神,鬼神都在世人心里,恶人鬼做主,善人神做主,当时我没有明白这话的意思,今日大伯、爹爹和三叔重归于好,我才真正体会到祖母的心,她老人家是故意不烧开水,一是希望借着过年相聚,让爹爹他们多说会儿话,重新唤起兄弟情义,二是希望我们多陪陪祖父,他老人家年纪大了,期望的不是就这个吗?”杨继说完,竟落了泪。

哥儿仨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竟能悟出这些,三兄弟突然顿悟,感觉脸上发烫,都低头不语,那妯娌三个也是如此。

沉默许久后,三兄弟抬起头,相视一望,然后露出笑容,虽未说话,但一切尽在不言中。

次日一早,三兄弟不约而同带着家人出人,去的方向一致,那就是乡下老宅。

当三家人进了院子,母亲田氏正在喂鸡,父亲在打磨锄头,见到孩子们的表情,老两口似乎明白了一切,他们如往常一样满脸笑容,但这笑容中,却包含着欣慰。


民间故事:年三十煮饺子,水总烧不开,老妇悄声说,灶王爷不让啊 - 天天要闻

三兄弟没有痛哭流涕地向父母认错,只是说想念父母了,带家人过来住几天,杨荣夫妇心里明白,儿子们这是悔改了,男人的道歉方式,有时候就是这样。

三兄弟要将父母接到城郊一起住,被田氏回绝了,她说:“我和你爹期望的,你们都做到了,我们也就欣慰了,孝与不孝不在于在不在身边,只要心里装着,就是大孝。”

从这日后,再来送钱粮时,三兄弟都会带着家人一起来,陪父母呆上几天,平日里事情不忙,也会过来看望,每年一过小年,三家人都回村里,年后初五六,田氏就开始赶他们回去,毕竟日子还要过,还要为了那几两碎银奔波,大家活着都不容易。(故事完)


【后续】

转眼过去多年,杨荣夫妇已经过世,三兄弟自从和好后,就合伙开了货栈,专门负责收卖药材,杨继在几个堂兄弟中,资质最高,多年后他成为货栈掌舵人,此时说起保定府药商杨家,周围几个府县无人不知。

【写在最后】

每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年,肯定会有很多很多的人要感谢,其中,必然有我们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形容的,有时我们也许体会不到,但是他们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爱!

杨荣夫妇对儿子的爱也是如此,见到儿子们因自己而生矛盾,两位老人搬出去独过,田氏不肯将水烧开,其中深意,就是孙子杨继的那段话,有此可见,就算你有了家室,有了儿子,甚至有了孙子,但在父母眼中,你仍然是个孩子。

此故事还告诉我们,骨肉亲情难以割舍,亲兄弟就是亲兄弟,老大老二听到弟弟遭难,飞一般赶过去相助,不就是因为血脉相连吗?

朱先生教导杨继的话,其中一句非常透彻:世间本无鬼神,鬼神都在世人心里,恶人鬼做主,善人神做主。

民间故事:寡嫂当家,与下人生情,小叔子不怒反喜:嫂子快些嫁吧

民间故事:奸兄奸嫂

民间故事:男子夜宿荒宅,听见妻子哭声,弟弟拉着他说:快些走啊

民间故事:李木匠与何寡妇

民间故事:张寡妇调戏豆腐郎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